• 欢迎来到广西自考服务网!广西自考服务网为考生提供广西自考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广西招生考试院www.gxeea.cn/为准。

联系我们:  0771-5671747

距4月成绩查询还有17

距10月自考考试还有186

考生服务:

  • 报名报考|
  • 考试安排|
  • 所在位置:广西自考网 > 金融学(本科) > 正文

    广西自考00143经济思想史知识点押题资料

    2021-05-31 14:35:06   来源:广西自考网    点击:   
    自考在线学习 +问答
       
     经济思想史

      考试-知识点押题资料

      (★机密)

    提纲挈领,指明考点,提高技巧,快速提分,以加入【考生交流群】获取完整文件版自考资料。

      知识点1 导论

      对思想观点进行一次历史考察是思想解放的必要前提。在长期(在短期这样说是愚蠢的),不论好坏,危险的东西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

      一、经济思想史

      二、经济思想史的意义与学习方法

      三、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思想

      一、经济思想史

      (一)经济思想史研究对象

      顾名思义,经济思想史或经济学说史,是以经济思想或经济学说本身为研究对象。它专门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济观点、经济思想和经济学说,研究它们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学说史的区别在于:前者研究人类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经济思想和观点,而不管这些思想和观点是否已形成体系;而后者的研究范围仅限于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因此,经济学说史研究的外延要比经济思想史的广。

      经济思想史是一门具有一定理论性和历史性特点的经济理论学科,研究经济思想和理论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从中了解一些概念与范畴、理论与政策及其产生和运用的条件。

      (二)经济思想史发展的历史线索

      1.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经济思想

      早在古代的希腊和罗马,就已出现对农业生产、商品交换、国际贸易问题等的研究和论述。西欧进入中世纪以后,有关货币、利息、“公平价格”等的论述也反映了经济思想的不断发展。《圣经》中也包括一些经济学思想,比如,它反对获取利息的贷款行为。在中世纪,圣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年)提出了公平价格的概念,在这种价格下买方和卖方都不能从对方那里获利。

      公元1500年以前与公元1500年至今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

      1500年以前,几乎没有贸易往来,大多数产品的生产是为了社区消费而不先拿到市场上去进行交易。尽管货币与信用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但远没有被广泛应用。强大的国家和一体化的国家经济还没有完全形成,当然也没有形成任何经济思想流派。

      相反,公元1500年以后,市场与贸易迅速扩展。这导致了地理大发现,反过来,地理大发现也加速了市场与贸易扩展的进程。货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或自给自足经济。拥有统一经济的国家成为主导力量。各种经济学流派随之出现,各自代表了系统的经济思想和相应的政策体系。

      2.17世纪中叶~19世纪初的经济思想

      历史上最早的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思想是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的经济学开始产生。

      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在英国和法国获得先期发展,18世纪法国的重农学派和英国的斯密,19世纪初英国的李嘉图和法国的西斯蒙第成为最著名的代表。

      3.19世纪初~19世纪60年代的经济思想

      19世纪上半叶,英国的马尔萨斯、西尼尔、约翰·穆勒和法国的萨伊、巴师夏进一步推动了经济思想的发展。

      德国出现了与英法经济学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不同特点的历史学派,美国早期的经济思想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西欧社会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日益显露,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广泛开展,使各种经济思想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阶级属性和政治倾向。

      4.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的经济思想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和平”发展时期,经济条件的变化,需要新的理论解释现实和为资产阶级辩护,于是出现了一些新的经济学派,主要是边际效用学派、剑桥学派、新历史学派和制度学派。

      1929~1933年的大危机,给长期以来人们信奉的萨伊定律以沉重的打击,同时也提出了宏观调控经济的任务,于是出现了把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总量分析的凯恩斯理论。

      5.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的经济思想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潮获得发展,凯恩斯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成为这一思潮的典型代表,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以后的凯恩斯主义。

      不过,在同一时期,坚守自由主义传统的思潮也在发展,新奥地利学派、伦敦学派以及芝加哥学派成为新自由主义的代表。

      6.20世纪40年代以后的经济思想

      二战后,凯恩斯的追随者分为两个不同的发展派别。一个是以罗宾逊、斯拉法为代表的英国新剑桥学派,另一个是以萨缪尔森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其在战后几十年中在经济学领域占据着支配地位。

      在这个时期,瑞典学派和德国的弗赖堡学派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二、经济思想史的意义与学习方法

      (一)学习的意义

      帮助我们了解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如何提出以及提出了什么样的经济学观点、方法和理论。

      首先,在历史上产生过的经济思想具有一种非凡的力量,并以某种方式影响乃至统治着现在的经济思想。

      其次,温故而知新。吸收以往经济研究中的科学成果和经验教训,创立适应现代济发展要求的新的经济学说。

      (二)学习的基本方法

      对经济思想史的表述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历史综述, 尽量尊重原意作介绍, 较少有分析者个人的见解渗透进去;另一种是分析者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理论见解去总结和评述前人的理论观点。相对而言, 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

      对于如何解释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西方经济思想史学家提出两种思路: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

      相对主义主张用历史、经济、社会、政治的力量解释经济思想的成长。绝对主义强调经济理论的发展是经济学专业研究工作自身进展的结果。

      两种思路似乎都具解释力,但又都有缺陷。相对主义忽视了经济思想本身的发展逻辑线索,而绝对主义把经济范畴变成超历史、超社会的东西,许多绝对主义的经济学家甚至认为原始蒙昧人手中的弓箭就是资本,而他们是遵照享乐主义和边际主义的原则从事渔猎活动的。这种观点受到了马克思的批判和凡勃伦的嘲弄。

      站在不同阶级立场上的经济学家,当然要采取不同的经济学范式来说明和解释世界。因此, 阶级分析方法是研究经济思想史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思想

      在西方古代,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人们普遍受到生产力低下或物品短缺的约束,社会经济关系尚未充分展开,因此,经济思想带有较强的直观性和规范性。

      这个时期的经济思想大都从属于哲学、神学、政治学,还没有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一)古希腊经济思想

      古希腊是西方历史的开源,持续了约65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古代希腊是西方奴隶制文明的发源地。古代希腊时期形成的文化对后来西方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于希腊人有时也会涉猎到经济领域,所以他们也和在其他一切领域一样,表现出同样的天才和创见。

      1.古希腊经济思想的代表人物:色诺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色诺芬的经济思想

      主要著作:《经济论》和《雅典的收入》、《居鲁士的教育》

      《经济论》约写于公元前387~前371年间,是用记录苏格拉底和别人对话的形式写成的,它主要阐述了色诺芬关于农业和财富的观点,是最早的系统阐述经济理论的著作。

      色诺芬的《经济论》,是“经济学家”和“经济学”两个词的起源。但这个词翻译成地产管理者或地产管理更为妥当。古代希腊奴隶制是建立在奴隶主对生产资料和奴隶的私人占有基础之上的,生产以家庭为单位,由奴隶进行。管理家庭经济的学说,实质上是奴隶主阶级如何管理财产,对奴隶进行剥削以使财富不断增加的经济学说。

      《雅典的收入》约写于公元前355年,是讨论雅典财政问题的著作,阐述了色诺芬的商业、货币观点。《居鲁士的教育》中,色诺芬对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问题进行了详细和精辟的解释。

      柏拉图的经济思想

      主要著作:《理想国》和《法律论》。

      公元前404年,柏拉图写成《理想国》,以对话形式提出解决当时社会危机的途径。

      他认为,在雅典的民主制度下,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引起阶级分化,造成了贫穷、腐化、堕落与不安定。所以,财富和穷困是社会上的两大罪恶,财富是奢侈放纵的父母,穷困是卑鄙龌龊的双亲。这种由富人和穷人组成的国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富人的国家和穷人的国家两个国家,二者放在一起,永无太平之日。这种由富人和穷人组成的国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富人的国家和穷人的国家两个国家,两者放在一起,永无太平之日。他因此提出“理想国”的设计。

      主要内容:柏拉图认为,健全的国家应该根据正义原则即按照人们的天性分别任事,并以他的分工学说为基础描绘了他所理想的国家组织。

      “理想国”由三个自由民阶层或等级组成。最高等级是执政的哲学家,他们能洞察真理,具有美德,富于知识,能够以政治国。第二等级是战士,他们平时训练,学习武术,战时担负保卫国家的责任。最低等级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专门从事经济活动,他们没有思考和参预政治的能力,只为其他阶级提供生活资料。奴隶不是公民,处在三个等级之外,他们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亚里士多德的经济思想

      主要著作

      《政治论》中他分析了公正的概念。《伦理学》关注家庭和国家的性质。还对商品的价值形式发表了天才的见解。

      他指出,5张床=1间屋和5张床=等于若干货币没有本质的不同,—种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任何别的一种商品(不论是物品或货币)来表现,床和屋之所以可以发生交换,是它们之间具有等一性。他认为,货币能使商品成为同类或相等的。马克思认为:“亚里士多德在商品的价值表现中发现了等同关系”,这是“他的天才光辉”的“闪耀”。

      2.古希腊经济思想简评

      (1)维护自然经济,力图巩固和发展庄园制度

      古代思想家所谓的“财富”是指有用的东西,他们是从使用价值角度来看待财富的。经济管理的任务也是使奴隶主获得更多有用的东西。要使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有用物品,就得管理好庄园,要管理好庄园,就得管理、使用好奴隶,减少对奴隶的开支,让他们更好、更多地劳动,从奴隶身上榨取更多的剩余劳动产品。

      如色诺芬的《经济论》主要就是讲的怎样管理好奴隶主庄园,训练、使用好奴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经济思想也是着重研究奴隶主家庭自然经济、增加收入和使用奴隶的问题。

      (2)重视农业,轻视手工业,认识到社会分工的重要性

      在自然经济下,农业是最主要的经济部门,所以奴隶主思想家特别重视农业,把农业看作社会经济的基础。 如色诺芬在《经济论》中认为从事农业是一切职业中最重要、最高尚的职业。柏拉图把农业看作他的“理想国”的经济基础,《理想国》一书很多篇幅是论述农业的。

      关于分工的分析:

      第一,认为分工可以增加财富数量,提高产品质量。如色诺芬、柏拉图都是从这个角度来考察社会分工的。色诺芬不仅论述了职业分工,还考察了某种产品生产过程内的分工,认为分工使劳动变得简单、又容易达到熟练。

      第二,认为社会分工是社会阶级划分的自然基础。他们从社会分工的自然合理性来论证奴隶制等级划分的合理性、必要性,认为一些人天生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只能受人统治,而另—些人则天生适于从事脑力劳动,统治别人。

      第三,有的思想家已经看到社会分工同市场的关系,认识到分工的发展程度依赖于市场范围。如色诺芬以制鞋为例,说明市场越大,分工就越发达。他认为大城市一个人从事一种手艺可以找到许多顾主,即可谋生,而在小城镇,一个人则必须从事多种职业才能谋生。总之,他们的分工观点是从自然经济角度来论述的,对后来经济学说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3)对商品货币经济作了初步分析,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分析了商品的某些属性。亚里土多德就明确指出,物品有两种用途,即直接使用和用于交换。前者是物品固有的属性,后者则不是物品固有的属性。这种区分可以说是区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开端。

      注意到市场供求变化对价格的影响。如色诺芬认为,某种物品生产过多,其价钱就低,而产品价格低,又会使生产者无利可图、破产或转而生产别种产品。这说明他已意识到供求对价格的影响和价格对社会劳动分配的影呐。

      分析了货币的某些职能,如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等。如亚里士多德不仅区分了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而且区分了交换的三种形式(即商品—商品,商品—货币—商品,货币—商品—货币),接触到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和作为货币资本的货币的区别,论述了货币作为交换手段的职能。

      (4)承认小商业存在的必要性,反对大商业和高利贷,反对用货币增殖货币。

      在古希腊思想家看来,既然有社会分工,有交换和货币,也就必须有商业和商人来专门从事买卖活动。小商业者是为了谋生,为了获得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即为了消费而从事经营活动,所以小商业是自然的合理的,它也有利于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有用物品,所以也是必要的。

      他们反对大商业,是因为大商业以追求货币财富为目的、不是为了自己消费,因而是不自然的。他们尤其反对高利贷,因为高利贷最突出地表现了以货币追求货币的特点,是违反自然的。

      (二)古罗马经济思想

      1.古罗马的经济思想

      古罗马帝国的中心一直在东方。罗马靠埃及提供粮食。帝国最大的城市和最多的人口都位于小亚细亚的东部省份,而西罗马帝国的大部分依然是乡村。帝国的文化中心也在东罗马帝国,在叙利亚的安提俄克、埃及的亚历山大等希腊化城市,在那里,希腊人继续取得科学和哲学上的进步。

      罗马学者很乐意承认他们受了希腊人的恩惠,结果,人们普遍相信罗马人对于经济学贡献甚少。他们一直被称为实干家而不是思想家,是工程师而不是科学家。

      罗马法律对后来的法律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更重要的是,许多重大经济思想在罗马商业法中得到了阐明。罗马人非常尊重财产,他们的法律包含了许多捍卫所有权的条款。有限公司这个概念可以追溯到罗马法律,意思是独立于参与者而存在的实体。

      2.主要代表人物: 贾图、奥古斯丁、西塞罗

      克优斯·贾图经济思想

      主要著作:《论农业》

      在这—著作中,贾图把农业放在首位,极力维护自然经济,同时综述了农业经营的各种技术和经验,反映了农业中的生产组织形式和社会关系。是被保存下来的研究当时奴隶制庄园经济的重要资料。

      奥古斯丁

      主要著作:《仟悔录》、《论上帝之城》、《创世纪人注释》

      第一,认为体力劳动也值得人们的尊敬;第二,赞扬农业,非难商业,特别是大商业;第三,“公平价格”概念。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家所说的这种公平价格实际上是平均价格,即与价值相符的价格。

      图里乌斯•西塞罗

      玛尔库斯•图里乌斯•西塞罗(公元前106-43)是罗马的政治家和演说家。他维护土地占用者的利益,曾把色诺芬的《经济论》译成拉丁文,流传于罗马。

      (三)欧洲中世纪经济思想

      1.中世纪经济思想

      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说是封建主阶级的经济学说,其中基督教教会经济思想居主要地位。西欧中世纪,经济学仍没有自己的独立位置,而是归属于神学,属道德神学或伦理学的组成部分。当时整个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都由宗教思想、神学观点所支配,哲学、政治学、经济思想都带有神学性质,这些学说均出自“经院学派”,由教会所垄断。

      经院哲学是与宗教神学相结合的唯心主义哲学,属于欧洲中世纪特有的哲学形态,是天主教教会用来训练神职人员,在其所设经院中教授的理论,故名经院哲学。

      经院学者争论最多的是两大问题:一是“公平价格”。经院学者虽然在“公平价格”的观点上不尽一致,但都反对垄断。

      二是高利贷。从古代以来高利贷一直是为人们抨击的制度。由于放贷取息明显与教义抵触,教会早在封建社会初期便曾明令禁止。

      2.阿奎那的经济思想

      主要著作:《论存在与本质》、《哲学大全》、《神学大全》被认为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百科全书,阿奎那也被称为中世纪“神学的泰斗”。

      经济思想

      第一,依据“自然法”的观念来论证封建农奴制度的合理性。

      “自然法”观念是古希腊哲学中斯多葛派从所谓宇宙理性中引申出来的,认为“自然法”是超出人为法之上的,由神性支配的不变规律,人类的行为和社会都要服从它。

      为私有制进行辩护。一方面承认私有制并非自古有之,非由自然法创立;另一方面又说自然法不完备,是人类的理智对它做了补充,才产生了私有制。

      认为私有制使人关心一己之事,这样人类的事务才管理得好些,如果财产公有,人们便不会爱惜财物,并且容易引起混乱和不和。私有制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可以使人类处于比较和平的境地,“只有在那些联合地和共同地占有某种东西的人们中间,往往最容易发生纠纷。”封建私有制、自然经济、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阶级划分、阶级统治都是出上帝安排的,是神圣的、永恒的。

      第二,公平价格。

      首先,他把“公平价格”同封建等级联系起来,认为公平价格是与卖主的等级地位相当的价格,物品的出卖应使卖主获得“相当于他的等级地位的生活条件”,这样的价格才是“公平价格”。因此同一物品由不同等级的人按不同价格出卖也是公平的。

      其次,阿奎那还把“公平价格”看作是一种主观范畴,认为“公平价格”取决于人们从物品所得到的利益大小,这又取决于人们对物品效用的评价。由于不同场合人们对物品效用评价不同,所以价格在不同场合高一些、低一些都是公平的。这实际上又提出了效用决定价格的观点,开了以后效用价值论的先河。

      其三,他还从供求关系来解释“公平价格”,认为由于供求数量的变动而决定的价格变动也是公平的。

      第三,关于货币、商业、利息等观点。

      阿奎那关于货币、商业、利息等的观点都带有明显的两重性,反映了他的学说的折衷主义特点。在货币上,阿奎那认为货币是人所发明的工具,货币的价值可以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货币铸造是统治者的特权,统治者规定了货币的购买力。同时,阿奎那又承认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有内在的稳定性,任意贬损货币价值无异于伪造重量和长度。

      在商业上,他依据亚里士多德关于两种生财之道的观点,把商业看成是卑鄙的行业,但同时又断言赚取利润的大商业是合理的。

      在讨论利息时,他一方面肯定放债取利是罪恶,另一方面又认为放债取利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的。

      (四)西欧封建社会晚期经济思想

      尼科尔·奥雷斯姆(1320~1382)是14世纪法国最著名的教士之一,他在1360年前后写了《论货币的最初发明》,这本书被认为是经济思想史上第一本系统论述货币的著作。在书中,他分析了货币的起源、性质及规律。在政策实践上,奥雷斯姆反对君主们为了一己私利而任意改变货币制度的行为,并分析了货币贬值的不良后果。他还提出,贬损铸币危害整个国家,这比高利贷活动的害处更大。他把改变货币制度的权力赋予社会而不是君主,这是管理货币权力应由独立的机构而不是行政机构来执行这一思想的最初表达。

      卡罗律斯·莫利诺斯(1500—1566)是法国法理学家。《论契约与高利贷》一书中。他尖锐地批评了经院神学家禁止和谴责高利贷的观点,论证了收取利息的合理性。认为从广义角度来看,高利贷有两种:一是商业性的,始终要通过订约手续严格遵行;二是惩罚性或补偿性的,到期不还应加以惩罚,延期的利息应给以补偿。

      思考题:

      1.简述经济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2.简述学习经济思想史的意义和方法。

      3.简述亚里士多德经济思想。

      4.简要评述古希腊经济思想。

      5.简述阿奎那经济思想。

      知识点2 重商主义经济思想

      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最初的经济学说。在古典学派的经济理论产生之前,重商主义就是早期资本主义的代言人,现代资本主义正是从商业资本发展而来的。

      一、重商主义的概述

      (一)重商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

      重商主义产生并盛行于西欧封建社会的晚期和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初期。

      1. 意识形态方面:文艺复兴运动和人文主义的兴起

      人类历史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中间经过一个漫长的转变过程。转变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称为文艺复兴,后一阶段称为启蒙运动。

      人文主义是适应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和成长而出现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重商主义者从人文主义思想出发,抛弃了从神学观点来观察经济现象的方法,主张用人的观点,即用商人的观点来观察和研究社会现象与经济生活。

      2.经济条件:各国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过程迅速展开。商业和商业资本发展,促进了各国国内市场的统一和世界市场的发展。

      3.政治条件:西欧国家处于封建王权和封建领主割据统治之下,国王和商业资本家结成联盟,使重商主义政策得以推行。

      (二)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

      1.重商主义的含义

      重商主义这个名称最早是由斯密提出。重商主义的基本假设是出口为国家带来财富;这一学派的倡议者支持并主张政府采取措施保护贸易顺差。

      重商主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提出了商人的概念,而商人的概念实际上就是一个货币价值概念,即通过贱卖贵卖使预付的货币不断增殖。在重商主义者看来,货币即意味着资本,其目的在于获取货币的增殖或利润,其中的利润就来自于支出的货币成本与得到的货币收益之间的差额。

      2.主要观点

      (1)金银是最佳的财富形式

      重商主义者倾向于将一国的财富等同于该国所拥有的金和银的数量。重商主义者明确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的目标和动机就是获得一个货币财富的增殖(不过却没有将其归于生产领域、而只是强调了流通领域),并从整个体系的角度论证了这一观点。

      (2)民族主义

      一国只有以邻国为代价才能扩大出口和积累财富。只有强大的国家才能攫取和控制殖民地、主导贸易规则、取得对敌战争的胜利,并在国际贸易竞争中获取优势。

      重商主义者的民族主义观念很自然地导致了军国主义。强大的海军和商业舰队是绝对必需的。

      (3)殖民化,对殖民地贸易的垄断

      商业资本家喜欢实行殖民化和保持殖民地对宗主国的永久依赖和屈从。宗主国经济增长和军事实力给殖民地所带来的任何利益都只是宗主国剥削政策的一个偶然的副产品。

      (4)强大的中央政府

      政府授予从事对外贸易的公司垄断特许权,控制国内商业活动的自由进入以限制竞争。农业、采矿业和工业由于政府提供津贴而得以快速发展,并且由于政府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而受到保护。此外,政府严格控制生产的工艺流程和产品质量,从而使该国的产品不至于在国外市场上因声誉不好而被迫减少出口。

      因此,一个强大的国家政府必须实行全国统一的管制措施。

      (5)人口众多并且人们努力工作的重要性

      人口众多、人们勤奋工作,不仅能够提供大量的为保护国家荣誉和财富而战斗的士兵和水手,并且能够保证劳动力的充足供应,从而可以保持较低的工资水平。

      (三)重商主义的两个阶段

      1.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

      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阶段;从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中叶为晚期重商主义。

      2.早期和晚期重商主义的区别

      (1)对获取货币财富的方法认识不同。

      首先,早期重商主义主张国家以行政手段禁止货币外流,禁止金银出口,鼓励吸收外国货币,通过对外贸易的少买多卖,使本国货币增加,使货币贮藏于国内;晚期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允许货币输出国外,扩大对外国商品的购买,加工后再输出或发展转口贸易,但必须保证把更多的货币运回国内,即保证外贸出超;认为只有把货币投入流通中才能获得更多的货币,把货币贮藏起来不能增加货币。所以马克思把早期重商主义叫做货币差额论或货币主义,把晚期重商主义叫做贸易差额论或真正的重商主义。

      其次,早期重商主义主张外贸可以输出制成品,也可以输出原料。而晚期重商主义则主张限制或禁止原料出口,对外国货物的购买要少买成品,多买原料,强调进口原料、工具,以发展本国出口商品的生产。

      其三,早期和晚期重商主义对生产的态度也不同。早期重商主义往往忽视生产,晚期重商主义则比较重视生产,他们强调发展本国商品生产是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基础,所以晚期重商主义又称为重工主义。

      (2)对货币的态度不同。

      首先,早期重商主义主要把货币看作是贮藏手段,即以贮藏货币形式积累财富;晚期重商主义则把货币看作是在运动中增殖自身的手段,看作是货币资本,主张把货币投入流通以带来更多的货币。

      其次,早期重商主义坚持的是G—W—G’的流通公式,晚期重商主义则是坚持货币的G—W…P…W’一G’的运动公式。

      其三,早期重商主义主张每一次对外贸易都须出超,晚期重商主义认为只要贸易总额出超,从而保证本国货币财富的增加,在一定时期或对一定国家出现外贸逆差也可允许。

      3.早期和晚期重商主义的联系

      早期和晚期重商主义经济思想、都是以流通过程为研究中心,以商业资本的运动为研究对象,其基本观点也是一致的。

      (1)在社会财富观念上,重商主义者一致反对古代社会和中世纪思想家维护自然经济、鄙视货币财富的思想,认为货币(全、银)是最好的财富,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金银,并把货币的多寡视为衡量富裕程度的标准。

      (2)在财富来源的观点上,重商主义者认为西欧一些国家缺少金银矿藏、所以财富的源泉主要是在流通领域,即认为商业是获得货币财富的惟一源泉。在商业中,认为国内贸易不能增加一国货币总量,只有对外贸易才能使一国货币财富增加。认为利润是“贱卖贵卖”的结果,是一种,“让渡收入”,只有对外贸易才能为一国带来真正的利润。

      (3)重商主义者都强调国家的作用,认为中央集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国家致富的重要保证,主张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生活。

      (4)重商主义奖励增加人口。他们认为,人口是国家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又是进行武力掠夺、殖民扩张的根源。因此主张增加人口,限制人口外流,同时鼓励外国人口、特别是有熟练手艺和有科学技术的人才移入本国。

      (四)对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的评价

      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的世界观,他们把流通领域看成是发财致富的源泉,奉行以邻为壑的商业政策,突出了资本增殖的目的,强调了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1.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反映了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它不过是商业资本家实践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和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曾起过进步的历史作用。

      理论上,重商主义对现代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探讨,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准备了前提。实践上,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学说,有力地促进了西欧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扩展,帮助新兴的资产阶级积累了大量货币财富,从而大大推进了资本原始积累和封建制度瓦解的过程,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成长创造了必要前提。

      2.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1)由于重商主义所处的历史条件,决定了其研究的视野局限于流通领域,因而不可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所以只是表面经济学。

      (2)重商主义把金银、货币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态,将三者混为一谈,根本不理解货币的起源、本质以及财富的性质。

      (3) 把流通领域和外贸看作是财富的直接源泉,从而掩盖了利润的真正来源和本质。重商主义者根据商人的实践,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流通领域,把利润归结为流通过程中的让渡,因而不能对财富和利润的真正来源作出科学的解释。

      二、英国的重商主义

      (一)英国早期重商主义

      英国早期重商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政策,出现于14世纪30年代。

      约翰·海尔斯(?~1571)和威廉·斯培福德(1554~1612),英国早期重商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英吉利王国公共福利对话集》(本书被认为是海尔斯和威廉·斯培福特共同创作出版的)

      (二)托马斯•孟的经济思想

      托马斯·孟(1571~1641),是英国晚期重商主义的主要代表。主要著作是《论英国与东印度公司的贸易》(1621)和《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1664)

      经济思想:孟认为对外贸易是国家致富的途径。在对外贸易中争取出超,就可以带来更多的货币,从而使英国致富。主张尽可能扩大本国商品出口和减少对外国商品的消费。

      主张实施关税保护政策,输往国外的商品免税,转口贸易轻税,消费品进口课以重税;主张促进本国制造业的发展,多出口制成品,减少原料品出口;主张通过贸易对欧洲农业国进行剥削和对殖民地进行掠夺。特别重视发展航运业和转口贸易业。注意到国际贸易中所谓无形进口的项目,诸如运费、保险、旅游开支等等的盈亏。

      在《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中,更加明确地提出了贸易差额论的原则,认为在价值上,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为多。遵守这一原则,就能在对外贸易中使货币不断流入本国。

      三、法国的重商主义

      (一)法国早期重商主义

      让·博丹(1530~1596)是16世纪法国最著名的政治理论家和经济学家。

      物价上涨的原因:博丹认为黄金与白银的充裕是物价上涨的最主要原因,指出美洲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了重大的影响。被看做是货币数量论的最早“发现者”之一。

      安徒安•德•孟克列钦(1575~1622)17世纪初早、晚过渡期的重商主义者。

      1615年《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第一次提出“政治经济学”这一术语,借以表明,他所论述的已不是家庭经济问题,而是涉及整个国家的经济问题;讨论了工场手工业、商业、航海业和国王的经济政策等问题。

      孟克列钦的著作分为三部分,分别讨论工场手工业问题、商业和贸易问题、殖民地贸易问题。他认为商业是国家活动的基础和手工业的目的。他主张发展工商业,维护第三等级的利益。他把货币看做最主要的财富形态,认为商业是获取黄金的最主要的方法,对外贸易是财富的源泉。为此,他主张政府保护和帮助本国商人扩大对外贸易,限制外国商人的活动。此外,他还建议政府采取措施发展本国手工业,提高法国工业品质量。

      (二)柯尔贝尔的经济政策

      让·巴蒂斯特·柯尔培尔(1619~1683),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坚决地采取和推行一整套重商主义政策,称之为柯尔培尔主义。

      柯尔贝尔的重商主义政策对法国工商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法国也在路易十四时期成为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其海外扩张也一度达于顶峰,从而成为其他国家的效法对象。但由于柯尔贝尔的重商主义政策损害了农业的利益,它又成为法国后来经济衰败的重要原因。

      四、其他西欧国家的重商主义

      (一)塞拉的国家积累金银学说

      安东尼奥·塞拉是17世纪意大利重商主义的重要代表,代表著作《略论可以使无矿之国金银充裕的成因》。

      整部著作论述的是商品丰裕所依赖的要素——自然资源、人口素质、工业和贸易的发展以及政府的效率。其含义是:如果整个经济过程运行良好,则贸易差额会自行调整,不需要任何具体措施。在这种图式里,货币现象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是征兆性的,本身并不重要。

      (二)霍尼克的国家富强论

      菲利普·威廉·冯·霍尼克(1638~1712)是17世纪末奥地利政治家和经济学家,重商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奥地利富强论》(1684)和《奥地利享有特权的历史渊源》(1708)。

      (三)尤斯蒂的国家与财政学说

      约翰·海因里希·尤斯蒂(1720~1771)是18世纪德国“官房学派”成员,著名的重商主义经济学家。主要著作《国民经济———经济学与财政学系统研究》(1755)和《财政学》(1766)。

      尤斯蒂经济思想的特点在于他对国家和财政的论述。提出了国家征税的6条基本原则:(1)必须让人民有能力缴纳捐税。(2)赋税应完全按公平合理的比例向人民征收。(3)赋税的征收方式不应损害国家和人民的福利,不得侵害公民的自由权。(4)应该按照国家的性质和政府的体制来组织税务制度,以保证税收的公正无私。(5)一切赋税必须建立在明确的和光明正大的基础上,即数额必须确定。(6)征税的费用应减至最低。尤斯蒂所提出的赋税原则同后来斯密的“四大原则”(公平、确实、便利、经济)已十分接近了。

      本讲思考题

      1.简述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和两个发展阶段。

      2.简述英国重商主义的发展。

      3.简述托马斯·孟的重商主义观点。

      4.意大利、奥地利和德国重商主义各有哪些特点?

      5.为什么说重商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早理论探讨?其历史意义何在?

      知识点3 英国古典经济思想

      英国古典经济学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学,它是产业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和重商主义,巩固和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理论武器。英国古典经济学开始于威廉•配第,形成于亚当•斯密,完成于大卫·李嘉图。自由放任原理、竞争和劳动价值论,是古典经济学说的主要特征。

      一、古典经济思想概述

      (一)基本含义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和上升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体系。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古典经济学着重经济总量研究,这涉及到经济增长、国际贸易、货币经济和财政问题等方面。这与1870年以后盛行的研究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学是有所不同的。古典经济学关心的是国家经济问题,虽然那时候的学者也非常强调个人利益必须尊重,但他们更强调的是如何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保持协调。

      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在反对和批判重商主义过程中产生的。在英国从威廉·配第开始,中经亚当·斯密的发展,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

      简要说明古典学派的主要观点

      1.最低程度的政府参与:市场自由竞争机制具有调节生产、交换和分配的功能;政府的职责是对外保护国家安全,对内解决市场交往中出现的利益冲突,并且提供社会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公共教育等事业。2.自利的经济行为:古典经济学家正视人的本性,指出在经济生活中“自利”是人的本能。出于自利,生产者提供产品、消费者购买产品、工人提供劳动。3.利益的和谐:尽管各个经济主体的行为是自利的,但是,市场机制却无形之中引导追求自利的个人为社会整体利益作出了贡献,即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是和谐一致的。4.所有经济资源及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和商业、农业相比,古典经济学家认识到工业生产是财富的更加重要源泉。在生产财富的过程中,除了土地生产“纯产品”,其他要素劳动资本甚至企业家才能也作出了重要贡献。5.经济规律:古典经济学家们试图寻找指导人类经济活动的普遍的一般的规律,取得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成果:劳动价值论、货币数量论、比较优势理论、收益递减规律、人口理论、萨伊定律、级差地租理论等等。

      古典经济学的主要贡献。

      古典经济学以“自然秩序”观点作为思想原则,客观地研究了当时的主要经济问题。其主要贡献是:1、研究了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和规律,提出了“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张;探讨了发展市场经济,增加国民财富的富国裕民之道;2、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提出和建立了劳动价值学说;3、不同程度地研究了剩余价值的具体形态,并作出论述;4、试图对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进行了初步分析;5、也对分工、货币、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经济危机、国际贸易等理论作了重要论述。古典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来源之一。

      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经济政策主张。

      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经济思想是由市场自发起调节作用的经济自由主义。其基本政策主张是自由竞争、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干涉私人的经济活动。这既是反对封建主义、又是同重商主义作斗争,同时也反映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充分自信力。他们往往把自由放任等同于“自然秩序”,认为自由就是自然的,而自然的秩序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也是绝对的和永恒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经济秩序就恰好是符合客观自然规律的。不过,自由放任的经济自由主义并不是绝对的和永恒的,它的正确性是同具体的历史社会条件联系在一起的。

      (二)主要特征

      1.古典经济学把理论研究由流通领域转移到了生产领域,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因此,他们关注经济的增长。

      关注经济增长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分配问题和产品实现问题,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规律,研究体现这些规律要求的经济政策等,就成为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一个基本特征。

      2.古典经济学信奉经济自由主义,其基本思想是主张经济自由,即实行自由竞争,自由经营、自由贸易。他们要求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增加财富,并极力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自然的、合理的、永恒的制度,比封建制度优越,更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3.在研究方法上,古典经济学家大体上推重抽象法和演绎法。前者是在研究进程中注意收集和整理经验事实,并从中归纳出某些原理,再依据经验事实对这些原理加以验证。后者是在一开始就提出若干基本原理,然后依据这些原理对经济现象加以说明和判断。

      (三)简要评述

      主要成果是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并在不同程度上探讨了剩余价值的各种形式,如利润、利息和地租等问题。受资产阶级立场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它不了解资本主义发展规律,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各种经济范畴都看成是自然的、永恒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庸俗的因素。

      二、英国古典经济理论的产生

      (一)时代背景

      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时期,代表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包括经济发展状况和思想理论成果两个方面。

      (二)威廉·配第的经济思想

      威廉•配第W. William Petty(1623~1687)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理论的创始人,“政治经济学之父”和“最有天才和最有创见的经济研究家”。又是统计学的创始人。

      主要经济学著作有:《赋税论》(1662年出版),《献给英明人士》(1664年写成,1690年出版),《政治算术》(1682年写成,1690年出版),《爱尔兰的政治解剖》(1672年写成,1691年出版),《货币略论》(1682年写成,1695年出版)。

      《赋税论》是配第为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献策,为说明如何合理征收赋税而写的。《政治算术》和《爱尔兰的政治解剖》是配第应用数学、统计学方法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代表作。《货币略论》是配第为英国侯爵哈利法克草拟的铸造货币的计划。在这部著作中,他详细讨论了货币原理,从多方面论证了货币流通规律。

      方法论:配第在经济分析中所广泛采用的政治算术的方法,也就是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即通过对大量的感性材料和经验事实的数量考察和比较,从许许多多的个别事实内得出一些一般结论。这实际上是科学抽象方法的初步运用。

      社会发展有其客观的自然规律,并把探讨这种客观规律作为自己经济研究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应用数字、重量、尺度来表达自己想说的问题,并据以探讨现象和规律的关系。

      价值理论:在近代,他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从而奠定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1)价值决定

      一种商品的价值是由它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商品交换就是以他们所包含的劳动量为依据。最大贡献。配第的价值理论是在《赋税论》中提出的,他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从而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第一,商品的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

      第二,不同商品价值权衡比较的基础

      第三,局限。配第虽已认识到了价值是劳动创造的,但仍保留着重商主义的影响,如认为金银是最好的财富,货币才是惟—真正的价值形式。

      (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价值量的大小是以劳动生产率为转移的。

      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是由于劳动分工变化引起的。

      (3)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在价值量的确定上,配第还意识到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他在《爱尔兰的政治解剖》中用“技术”一词来表达复杂劳动的概念时说:“我们也必须使技术和简单劳动之间有一种等价和等式的关系。”即认为一定时间的复杂劳动,可以折算为苦干倍的简单劳动。

      (4)价值的来源

      价值的源泉和尺度:“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劳动与土地如何换算?假设把一头小牛放在一块两英亩大的未开垦的土地上放牧,一年之内,这头小牛所增加的牛肉为一百斤,只够一个人食用五十天,这就是说这块土地不借助人力生产了五十天的口粮。这五十天的口粮就是这块土地生产的价值,等于这块土地一年内的地租。又假设一个人在同一块土地上劳动了一年,生产出六十天的口粮,多出十天以上的口粮,就是这个人的劳动生产的价值,等于这个人的工资。那么,价值的大小就不是由每日的劳动来决定,而是由他每日的口粮,即工资来决定。

      工资决定价值:同时又提出商品价值的大小不是用劳动来衡量的,而是用劳动者日均所需食物来衡量的。

      分配理论

      工资论的目的,为了替当时英国政府所实行的限制工人最高工资的法律寻找理论根据的。

      法律规定的工资后面的自然基础:工人为了“生存、劳动和传种接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他认为工资等于维持工人最低限度生活资料价值是一个规律。工资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过高过低都会不利。

      在这种情况下,规定这种工资的法律,就是很坏的法律。”配第就是这样来论证工人工资是由必要的生活资料决定的,而不应高出这个数额。

      维持工人生活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量

      取决于自然的条件,如土壤肥沃,耕作所费的劳动较少,谷物便低廉;气候适宜,人们的生活需要则较少。所以,一般说来,土地越肥沃,气候越温和,劳动者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就要少些,因而工资就可能低些。配第在这里指明了劳动力价值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量,而要依据客观情况而定,这是正确的。

      地租理论是配第研究的中心问题

      根据配第的观点,地租就是一块土地上生产的农产品价值扣除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工资)以后的余额,实际上包括了全部剩余价值。

      配第在论述剩余价值时,还把剩余价值和工资对立起来。他在探讨了影响地租量的因素时认为地租量的大小,要受工资和劳动者人数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关于地租量同工资的关系,他指出,在劳动生产率不变,谷物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地租量同劳动者的工资成反比,即工资越多,地租就愈少;反之,则相反。

      关于地租与人数的关系,他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地租量同工人人数成正比,所以他又认为人口与财富有密切关系,认为“人口少是真正的贫穷”,故主张鼓励人口增值,以增加劳动者人数,特别是强调那些丧失土地而流浪的农民到工场去劳动,以使资本家能够雇佣到足够的劳动力,增进资本主义生产和财富。

      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

      配第已初步看到由于土地位置不同、丰度不同,以及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多少不同而引起的各种级差地租形式。最先考察了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

      他不仅分析了由于土地位置距市场远近不同、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的第一形态;也考察了同一块土地由于连续投入的劳动和资本的生产率不同而引起的级差地租的第二形态。

      在配第看来,获得财富的手段主要是两种:一是土地,二是货币。

      其地租论是研究怎样运用土地获得财富,其利息理论是研究怎样运用货币来增加财富,而其土地价格理论是研究这两种手段可以互相变换,以适应个人致富的需要。

      利息

      配第把对利息的研究看作是对货币使用权的价值的研究。配第把利息称为“货币的租金”,认为利息就是使用别人资本的人对使用别人资本而支付的报酬。他已把利息看作是一种正当的收入。利息是地租派生的。

      在利息与地租的关系上,他把土地当作“租金”的一般形态,而把利息当作是地租的派生形态来把握,从地租推导出利息来。他认为既然出租土地可以收取地租,那么,出借货币自然也可以收取利息。他是用地租的合理性来说明利息的合理性的。

      影响利息高低的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地租的高低。

      第二个因素是货币的供求关系。

      土地价格:配第用一定年限的地租说明土地价格,把土地价格看成是资本化的地租。

      他根据当时英国土地买卖的实践,作出了一个大致符合实际情况的估算,即一块土地的价格等于21年地祖的总和,也就是等于祖父、父亲和儿子三代共同生活的年数的地租。

      货币理论

      (1)在货币的本质

      货币价值的实体就是劳动。在配第看来,货币(金银)和其他商品一样都是劳动的产物,因此,都凝结有劳动,这就是它们都具有价值的共同基础,货币也因此才成为一切商品的等价物。

      (2)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

      “由金银铸成的货币是贸易的最好尺度,因而必须相等,否则它就不成其为尺度,因而也就不是货币。”因此,他极力反对当时广泛流行的铸造不足值货币的做法。如对当时英国政府企图通过降低铸币的贵金属含量来提高货币价值(为了使半先令具有一先令的名义,就用一盎司银铸造两倍数量的先令),他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3)货币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

      因为它已看到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实际也就承认了货币能够直接同其他任何商品相交换,因而也就承认了货币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

      配第还初步讨论了一国商品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问题。他认为推动一国贸易所必需的货币,有一个限度和比例,多了、少了,都对经济的发展不利。如他在《赋税论》中说:“经营一国产业所需要的货币要有一定的标准和比率;过多或过少都会对产业有害。”同时配第还看到一国所需货币量的多少,既与商品流通所需支付的货币额有关,也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快慢有关。

      他说:“我国产业所必需的货币的数目,也要由交换次数及支付额大小(这往往不是法律或习惯所能规定的)来决定”。假如一个国家支付总额一年为4000英镑,各种支付的周转期平均为七星期一次,则550万英镑货币就足够了。

      他把货币比喻为政治身体的脂肪,过少会发生疾病,过多会有碍于轻便敏捷。配第还最早提出计算货币必要流通量的公式。可见配第对货币流通量的规律是有一定的认识的。

      分工和赋税理论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被看成是促进国家财富增长的主要因素。

      他认为,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因素由两个,一个是分工的水平和规模,第二是科学和技术的发明,对于第一个因素,他认为分工越细,劳动生产率就愈高,产品成本就越低,从而利润就越大。对于第二个因素,他认为科学和技术发明会使财富得到成倍的增进,因此他提出国家应该重视普及普通教育和选拔技术人才。

      从事生产性劳动的人数被看作是一国财富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

      赋税对一国实力可以产生积极影响,也可以产生消极影响。

      简要评论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对配第作有如下的一段评论:“配第在政治经济学的几乎一切领域中所作的最初的勇敢尝试,都一一为他的英国后继者所接受,并且作了进—步的研究。在1691到1725年这段时期,这一过程的痕迹,就是对于最浮浅的观察者说来,也是十分明显的,因为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经济著作,无论赞成或者反对配第,总是涉及配第的。因此,这个出现了很多杰出思想家的时期,对研究政治经济学的逐渐产生来说是最重要的时期。”他对劳动价值论的最初表述,为后来的劳动价值论和以其为基础的分配论(剩余价值论)开拓了前景。

      在配第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主张中还有重商主义的影响。他在一系列问题上的观点也不够明确,甚至还有不少混乱,但其中毕竟包含着对尚处于萌芽状态的新生活方式和经济关系的含有真理成分的最初理解。这就是他的功绩。

      三、17世纪中叶~18世纪中叶英国经济思想的发展

      (一)配第以后的经济学家

      价值和价格论

      巴贲和约翰•罗可称为主观价值论的最早倡导者。巴贲最先提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本身的效用。他说:“一切商品的价值来自商品的用途,没有用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

      康替龙有创见的是,他对市场机制自发调节过程的形象描绘。

      “因为农民们经常注意用他们的土地来生产那些在他们看来最能在市场获得好价钱的东西。”假使农民们调整得过头了,旧的重新调整。农民们“不会不年年改变对土地的使用,直到他们的生产和居民的消费之间达到恰好的比例为止。”

      (二)洛克和诺思的经济思想

      洛克的享乐主义哲学为斯密的人性论提供了心理基础。

      洛克认为,劳动几乎提供一切东西的全部价值。他又以“自然法”来论证所有权的界限,认为由于土地和货币的分配不均所产生的地租和利息都导致了对“自然法”的破坏。实际上就是把二者都归结为对劳动的剥削。从资产阶级“自然法”、“自然权利”的理论观点来解释地租和利息,看到都是对别人的剩余劳动的占有。

      “货币是一种不生不长、不能产生任何东西的物品。但是它却能通过契约把一个人的劳动的报酬转移到另一个人的口袋中去”。即地租和利息的产生是“自然权利”遭到破坏的结果。

      达德利·诺思 是英国商人、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主要著作是《贸易论》(1691)。

      诺思把利息看做资本的租金,并且指出,不是低利息促进了贸易,而是贸易发展增进了国民资本,从而使利息下降。他反对人为地、强制地降低利息。

      在利息率上,诺思比配第和洛克都更前进了一步,认为决定利息率的不是货币,而是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

      (三)马西和休谟的经济学说

      最早研究利润的是马西和休谟。

      马西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提出利润是一个独立的经济范畴,而利息只不过是利润的一个部分。马西“既然借债人为所借货币支付利息,是所借货币能够带来的利润的一部分,那末,这个利息总是要由这个利润决定的”。

      大卫•休谟 《论商业》、《论货币》、《论利息》、《论贸易平衡》、《论赋税》。

      休谟提出了著名的货币数量论。即否定货币的内在的价值,认为货币的价值取决于流通的货币量,并与货币量成反比;换句话说,商品的价格取决于流通中的货币量,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会使商品的价格上涨。

      (四)斯图亚特的经济学说

      斯图亚特在价值理论上有特殊的贡献:(1)提出了“实际价值”的概念,指出价值决定于完成的劳动量,而且是决定于平均所需的劳动时间。(2)提出了内在价值和使用价值,将价格范畴同它的物质内容区分开。(3)区分了“特殊社会劳动”和“实在劳动”,意识到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这一点上甚至超过斯密和李嘉图。

      关于利润他提出了“绝对利润”和“让渡利润”的概念。

      贝尔纳德•孟德维尔(1670~1733):《蜜蜂寓言》

      宣扬的思想是:人类存在着各种欲望,人们本性是利己的,他们追求自己的快乐于利益,这些利己主义的人们为满足个人的欲求和利益,旧得互相协作和帮助,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

      (一)亚当·斯密的生平、著作与方法

      亚当·斯密的学说形成于18世纪50~70年代,比威廉·配第晚一个世纪。这时,工场手工业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形式,但这个时期手工技术向机器生产过渡的端倪已日益显明。18世纪的英国,已经形成了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即社会中明显区分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三大阶级。

      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迅速向城市转移。英国的商人遍布世界各地,并逐渐确立起了海上霸权,发展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道德情操论》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道德情操论》讨论道德力量,它限制人们的自私并把人们组合成一个可以运转的社会(同情和仁慈限制自私自利);《国富论》假设一个公平社会的存在并说明个人是如何受经济力量的引导和制约的(竞争限制个人的利益以利于社会福利)。

      《国富论》全书分为五篇:

      第一篇题为《论劳动生产力增加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讨论的主题是如何改进劳动生产力。

      第二篇题为《论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讨论的主题是促进国民财富增长的第二个积极因素——资本的性质、积累和用途。

      第三篇题为《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对近世欧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进行了考察和总结,集中于产业结构和发展生产的顺序问题,实际上讨论的经济史。

      第四篇题为《论政治经济学体系》,是对政治经济学发展过程的最早的理论概括。全篇共九章,其中有八章是批判重商主义的理论、政策及其实践的,一章是用来批评重农主义体系的。在对重商主义的批判中,斯密倾注了他对封建专制主义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反感和敌视,在对重农主义的批评中,则在指出其不足的同时,也肯定了他们的成就和功绩。

      第五篇题为《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属于财政学问题。财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是斯密在本书中第一次创立的。

      在方法论上,《国富论》的最大特色是运用抽象分析法和归纳综合法,既对经济过程本质有一定的分析,又有对经济事物较充分的数量分析,既有对经济发展历史的分析,又有对经济发展现实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较全面地研究了资本主义增长问题。

      世界观:“自然秩序”;个人利己主义。

      研究方法:抽象分析法和归纳综合法并存。

      学术的突出特点:由于研究方法的二重性,他的理论也是二重的。

      (二)分工、货币和价值理论

      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进国民财富的主要原因与方法。

      在经济学说史上,斯密最早全面地考察和叙述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认为分工可以使劳动者技巧由于专业化而提高,可以节省变换工种的时间,可以使操作简单化从而易于改良和发明机械。

      斯密还考察了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的分工。斯密长期居住的格拉斯哥是苏格兰的工业中心,那里的制铁工业和纺织工业都比较发达,同时他还与住在那里的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相识,因而使他有充分的机会去观察工业内部的状况,特别是工场手工业的分工情况。

      交换是产生分工的原因,分工是交换的结果,分工是由人类的“交换倾向”引起的。

      货币理论

      由交换引出分工,又由分工和交换引出货币。斯密认为货币就是从交换发展中自发地和客观地产生的。

      货币是商品,是从普通商品中分离出来的一种人人都愿意接受的商品,是一种使交换灵便易行的技术工具。

      货币有两种职能:“货币是交换的媒介,又是价值尺度。因为它是交易的媒介,所以,我们用货币,比用任何其他商品,都更容易取得我们所需要的物品……因为它是价值的尺度,我们便用各种商品所能换得的货币量,来估计其他各种商品的价值。”但他认为货币的主要职能是充当交换媒介或流通手段。

      货币流通量以及纸币流通的规律性:他指出:“无论在哪一个国家,铸币量都受国内借铸币而流通的商品的价值的支配;商品的价值增加了,立刻就会有一部分商品被运到有金银铸币的外国,去购买为流通商品所必须增加的铸币量。”同样,“要一个国家输入或保留多于它所需要的金银,以增加国富,也是荒谬的。”

      斯密还探讨了纸币的问题,认为纸币和金属货币具有同等的作用,并且比金属货币更便宜,更经济。在此基础上,他还探讨了纸币的流通规律:“任何国家,各种纸币能毫无阻碍地到处流通的全部金额,绝不能超过其所代替的金银的价值,或(在商业状况不变的条件下)在没有这些纸币的场合所必须有的金银币的价值。”如果超过了这个界限,过剩的数额,将全部回到银行要求兑现;如果银行“表现困难或迟缓”,回到银行的钞票,还会更多。

      价值理论

      (1)价值学说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为要探索支配商品交换价值的原则,我将努力阐明以下三点:第一,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换言之,构成一切商品真实价格的,究竟是什么?第二,构成价格真实价格的各部分,究竟是什么?第三,什么情况使上述价格的某些部分和全部,有时高于其自然价格或普通价格,有时又低于其自然价格或普通价格?

      (2)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斯密首先借助于有名的“钻石与水”的例子,说明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两个概念的区分。

      斯密是最先区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经济学家,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二者的关系:“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或没有;反之,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甚或没有。”他举水和金刚钻为例来说明这种关系。这就强调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二者之间在量上不成比例,强调了使用价值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决定因素。这是正确的。但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价值或交换价值,不能成为商品。

      (3)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尺度。”他的这个结论是从他分工的学说引申出来的。

      (4)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

      作为价值尺度的劳动,它既是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又是商品在交换中购买后支配的劳动。这样,斯密就提出了两种价值论:一种是生产中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一种是交换中购买的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前者是对配第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宣称生产一切商品的劳动都创造价值,实际上是把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归结为一般社会劳动,把商品价值量归结为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量了。

      斯密认为劳动决定价值的规律,只适用于简单商品生产,不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价值由三种基本收入——资本、利润和地租三个部分来构成和决定的:“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

      (5)商品价值量同耗费劳动量

      斯密还探讨了商品价值量变动的因素。他认为商品价值量同耗费劳动量成正比,同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是由分工的发展决定的。

      (6)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在此基础上,斯密还区分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用劳动时间作为价值尺度时,斯密认为要考虑到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不同的尺度:“一个钟头的困难工作,比一个钟头的容易工作,也许包含有更多劳动量;需要十年学习的工作做一小时,比普通业务做一月所包含劳动量也可能较多。”因此,“一点钟艰苦程度较高的劳动生产物,往往可交换两点钟艰苦程度较低的劳动的生产物。”在这里,斯密实际上已初步提出了把复杂劳动还原为倍加的简单劳动的问题。但他又认为,准确尺度不容易找到,“而时常通过市场上议价来作大体上两不相亏的调整。”

      (7)市场机制

      斯密还分析了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的问题。这实际上就是对市场机制的分析。

      斯密在考察了市场价格与自然价格背离的原因之后,还指出了这种背离对于生产有自发的调节作用,即认为当某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低于自然价格时,生产者就会相应地撤回一部分生产;当市场价格高于自然价格时,生产者又会相应地使用更多的资本去增加生产。这样,超过平衡,供求就最终使市场价格与自然价格趋于一致。斯密说:“这样,自然价格可以说是中心价格、一切商品价格都不断受其吸引。”

      (三)分配理论

      分配理论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他的三个阶级的学说。他第一次明确地划分了工人阶级、地主阶级和资本家。第二部分是他的三种收入的学说

      三大阶级的划分

      斯密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中第一个正确划分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人。他根据人们占有的生产条件和取得收入的形式,把国民划分为三个阶级:只有劳动自身,以劳动换取工资的工人阶级;占有资本,用以购买劳动而取得利润的资本家阶级;占有土地,用以出租而收取地租的地主阶级。

      这三大阶级的收入工资、利润、地租理论乃是社会的三种基本收入,其他收入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认为利润和地租都是对劳动创造的价值的扣除。

      工资理论

      (1)工资的两种不同见解

      第一种见解,他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是劳动者维持生活、延续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或价格。工资是劳动的自然价格,“需要靠劳动过活的人,其工资至少足够维持生活的程度,否则劳动者就不能赡养家室而传宗接代了”。

      第二种见解,认为工资是劳动的价格和价值,是商品价值的构成部分和源泉之一。在斯密看来,劳动生产物是劳动的自然工资;那么,工资反过来也应该就是劳动的自然价格。

      (2)工资量的决定

      斯密提出工资额至少应等于工人必要的生活资料:“需要靠劳动生活的人,其工资至少须足够维持其生活。在大多数场合,工资还得稍梢超过足够维持生活的程度,否则劳动者就不能赡养家室而传宗接代了。”

      (3)变动规律

      斯密还提出了自然工资和市场工资,前者取决于工人及其家庭的生活维持费用,后者是以自然工资为基础的而取得的劳动的供求和竞争,是劳动者实得的工资。竞争者先是劳资之间的竞争。“劳动者盼望多给,雇主盼望少给。”“劳动者都想为提高工资而结合,雇主却想为减轻工资而联合。”“劳动者的普通工资,到处都取决于劳资两方所订的契约。这两方的利害关系决不一致。”

      (4)工资变化的趋势

      斯密是把工资的变动与国民收入和资本是否增加联系起来,因为国民收入与资本是否增加直接影响对劳动者需求的增减,从而影响着劳动市场的供求关系的变化。

      利润理论

      把利润当作资产阶级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经济范畴来研究,这是斯密的一大功绩

      (1)利润理论的双重见解

      一方面他认为利润是工人劳动生产价值的一部分,是雇主分享的由工人劳动对原材料所增加的价值在扣除了工资以后的余额。

      另一方面,斯密又认为利润是资本的自然报酬,是商品价值或生产费用的一个构成部分,是商品价值的根本源泉之一,是资本家生活费用的正当来源。

      (2)利润量的决定

      斯密根据他的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和第一种工资利润理论,认为利润量首先取决于资本所支配的劳动量和工资量,利润量的大小同资本支配的劳动量成正比,同工资量成反比。同时他也指出如果在劳动生产率提高,各种产业迅速扩展的情况下,工资和利润可以同时提高。根据他的收入构成价值的理论和第二种工资、利润理论,即认为利润来源于资本,取决于资本量的大小,而与劳动量、工资量无关。利润量同所投资本量的大小成正比。

      (3)利润和利息的关系

      斯密提出,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认为“利息总是一种派生的收入”。偿还利息所用的款项,是来自运用借款而获得的利润。

      地租理论

      (1)地租见解双重性

      一方面,他认为地租是工人劳动所产生的价值的一部分,是投入土地的劳动生产物或其价值在工资、利润以外的一个扣除部分。

      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地租是使用地主土地的代价或自然报酬,是商品价值或生产费用的一个构成部分,是商品价值的根本源泉之一。

      (2)地租量的决定

      斯密认为自然地租是租地人从土地生产物或其价格中扣除了他的资本和普通利润后所能支付的最高数额,地租是土地生产物价格超过农业家普通利润以上的余额。

      (3)地租变动的趋势

      是随着资本的积累、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社会改良而增长。

      斯密在研究了工资、利润和地租之后,对资本主义社会三个阶级三种收入的关系作了这样的结论:随着国民财富和资本的增加,地租和工资都必然增加,而利润则必然降低。

      (四)生产劳动、资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1)劳动划分理论的两种性

      第一种是把生产劳动定义为生产资本的劳动。

      第二种是把生产劳动定义为生产商品的劳动。

      (2)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范围

      斯密认为,生产劳动部门包括农业、制造业、批发商业、零售商业。他认为:“把资本投在这四种用途的人,都是生产性劳动者。他们的劳动,如果使用得当,就可固定而且实现在劳动对象或可卖物品上,至少,也可把维持他们自身和他们自身消费掉的价值,加在劳动对象或可卖物品的价格上”。也就是说,在这四个部门中,不论是工人的劳动、还是资本家的经营活动,都是生产劳动;甚至农业上的耕畜、自然力也成了生产劳动者。

      除以上四种职业的人外,从事其他职业的人都是非生产性劳动者,包括社会上等级人士,如君主、官吏、军队、牧师、律师、区师、文人、演员、歌手、舞蹈家等,都是非生产劳动。

      除了非生产性劳动者外,社会中还有一种不劳动者,即地主。非生产劳动者和不劳动者合起来叫做“非生产性人手”。

      资本理论

      (1)资本的双重定义

      第一,斯密认为,资本就是能够用以取得利润的积累。

      第二,斯密认为资本就是用于继续生产的过去的劳动积累,即生产资料。

      (2)资本的用途

      根据投入各个经济部门中的资本生产力的大小,依次列举了资本的各种不同的用途,即四种投资方法:

      (1)用于获取社会上每年所需使用和消费的原生产物,即农产品、矿产品、鱼产品,这是农业家、矿业家、渔业家的用法;(2)用于制造原生产物成为制造品,使之适于使用和消费,这是工业家的用法;(3)用于运输原生产物和制造品到需要它们的地方,即从有余的地方运输到缺乏的地方,这是批发商人的用法;(4)用于分散原生产物和制造品到消费者手中,这是零售商人的用法。

      (3)资本的构成,资本区分为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

      他分析流动资本说:“资本可用来生产、制造或购买物品,然后卖出去以取得利润。这样使用的资本……不断以一个形态用出,以另一个形态收进;而且也只有依靠这种流通,依靠这种继续的交换,才有利润可图。因此,这样的资本可称为流动资本。”

      所谓流动资本就是指必须通过交换和流动才能为投资者带来利润或收入的资本,它包括货币、作为生产者或商人的售卖品的食品、原材料以及制成品。

      他分析固定资本说:“资本可用来改良土地,购买有用的机器和工具,或用来置备无须易主或无须进一步流通即可提供利润的东西。这样的资本可称为固定资本。”

      所谓固定资本就是指不必经过流动、不必更换主人即可提供收入或利润的资本,主要包括企业使用的机器和工具、营业用的不动产(如商店、工场、农舍等)、土地改良费用以及社会上人民学的有用的才能。

      斯密是第一个提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两个概念的经济学家,他把人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才能也看作是固定资本的一部分,包含有“人力资本”的思想。

      相对于重农主义者对资本的划分仅限于农业部门,而且把农业资本划分为年预付和原预付两部分,斯密的划分普遍化了,因为他不再限于农业;他提出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两个概念和名词,也被后人所采纳。但他对这两种资本的划分标准是不太科学和准确的,存在着一定的混乱。

      (4)关于资本的积累,斯密认为它来源于节俭:“资本的增加,由于节俭;资本的减少,由于奢侈与妄为。

      社会再生产理论

      法国重农学派曾提出过具有天才见解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可是斯密对法国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缺乏深入的研究,因而在他的著作中,未能提出更有见解的再生产理论。

      同时,由于“斯密教条”的影响,在涉及再生产问题时他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混乱与矛盾。

      斯密的再生产理论在马克思看来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错误,是他对社会产品既没有从价值形态上划分为c、v、m三个部分,又没有从物质形态上划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两大类,而是把他们混淆起来,以致不可能提出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完整理论。

      斯密教条的实质在于把商品价格全部地归结为各种收入,从而否定或忽略了不变资本部分的客观存在。这也是他后来不能提出一个再生产理论的重要原因。

      (五)国家、财政和税收理论

      国家及其职能

      斯密在国家和私有财产的起源上与洛克、休谟等人持有本质上相同的看法。

      国家的职能主要有三项:

      国家的职能就是保证一个发展生产、积累财富的和平环境,也就是起一个守夜人的作用,政府只要像一个守夜人那样防止外来的侵略、维持公共安全就可以了,不要干预经济自由。

      财政和税收理论

      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和公债。税收的来源不外是工资、利润、地租等三种收入。

      政府开支主要来源于赋税,而一切赋税归根到底都是出于社会上三种基本收入,但他不赞成向工资征税,认为征收工资税,必然提高货币工资,“当劳动需要及食品价格没有变动时,对劳动工资直接课税的惟一结果,就是把工资数目提高到稍稍超过这税额以上。”

      四项税收原则

      赋税四大原则,即公平、确实、便利和经济。这四大原则一直影响到现代财政学。

      (六)经济自由主义与国际贸易理论

      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以“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的,认为人们的经济活动是出自人的利己本性或人类交换倾向的,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自然地会给全社会带来普遍的利益。

      首先,以其财富自然发展的分析为基础。

      其次,从“经济人”的“利己心”出发,把“经济人”的“利己心”看作是一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本源。

      其三,基于人们这种利己主义的“交换倾向”,斯密认为满足人们“利己心”的最好途径就是实行“经济自由”。

      经济政策上特别强调自由放任、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

      国际贸易理论

      斯密认为自由主义原则,不仅适用于国内,也适用于国际,即主张在国际之间实行国际分工和对外贸易自由。

      斯密把分工优势原理又分为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两种。斯密较多地论述了绝对优势原理,并把绝对优势看作形成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根本依据,不过,斯密也注意到了相对优势的存在。

      简要评论

      亚当·斯密一生顽强地进行科学研究,对政治经济学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伟大奠基人,对后世经济思想的发展有深远影响。他在西方经济思想发展史中的地位是早有定论的,公认他是近代经济学说的创始人。

      斯密的理论反映了资产阶级争取经济自由、增长社会财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要求,为英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建立自己的统治地位提供了理论武器。他所建立的以《国富论》为代表的经济学体系,系统地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各个范畴,几乎包括了经济科学的各方面的内容,已经形成为英国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五、大卫·李嘉图的经济理论

      李嘉图,19世纪初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成者。始终一贯地坚持了生产中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并运用这一原理来考察资本主义的一切经济范畴和规律。

      (一)李嘉图的生平、著作与方法

      李嘉图所生活的年代,英国产业革命正在蓬勃发展,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英国产业革命不仅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还引起了社会经济关系的巨大变化。产业革命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的资本主义化,都使真正的产业无产阶级形成并发展了起来。

      当时社会存在着三大问题:一是货币问题;二是谷物法问题;三是分配问题。

      主要著作:1817年4月19日李嘉图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李嘉图建立起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三个阶级收入的来源与相互关系,初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利益的对立。全书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寻找最佳途径,提高劳动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增加资产阶级的财富。

      全书共分32章,大体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1-7章,是政治经济学的原理部分。第二部分包括8-19章,是赋税原理部分。第三部分包括20-32章,是评论斯密和其他经济学各种理论的部分。特别是第1~6章属于资本理论部分,其中第1章论价值,第2章论地租,第3章论矿山租金,第4章论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第5章论工资,第6章论利润;而其余各章,或是理论原理的应用分析,或是上述六章的附录或补充。

      世界观: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边沁的功利主义

      研究方法:抽象法。总是从一定的假定前提出发,从中推出一定的结论。

      实际上给自己提出两个任务:⑴清除斯密价值学说中的混乱观念,贯彻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原理;⑵探讨资本主义各种现象如何同这个基础相符合或矛盾。

      (二)价值与货币理论

      对斯密价值理论的批评

      进一步明确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之间的关系;批评斯密同时用耗费劳动和购买劳动两种规定说明价值决定;批评斯密抛弃劳动价值论,用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李嘉图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来自两个源泉:一是它的稀少性;一是获得它时所必需的劳动量。并对创造价值的劳动进行了深入的论证。

      第一,他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区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认为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第二,他把形成商品的劳动区分为直接劳动与间接劳动,认为决定商品价值的不仅是直接劳动,还有间接劳动。第三,他还提出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是必要劳动,而不是个别劳动,是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必要劳动量决定商品的价值。

      在他看来,劳动创造价值、价值量由劳动时间衡量是十分自然的事,完全忽略了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由于这个原因,也由于李嘉图方法论上同时存在的缺陷,他在价值理论上遇到了两大难关,这也形成了李嘉图理论体系的两大矛盾,并最终导致了李嘉图体系及李嘉图学派的解体。

      根据马克思的说法,李嘉图体系的第一个困难是,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如何同“价值规律”相符合。第二个困难是,等量资本,无论它们的有机构成如何,都提供相等的利润,或者说,提供一般利润率。实际上这是一个没有被意识到的问题:价值如何转化为费用价格。前者,由于不能区分劳动和劳动力,因而不能对此矛盾作出科学解释。后者则是混同价值和生产价格。

      李嘉图的货币理论

      肯定了货币的商品性质,认为,铸造货币的金银,同其他商品一样也有价值,其价值也决定于所耗费的劳动量。同时他也分析了货币的职能,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作为货币的基本职能。根据这一观点,李嘉图研究了决定流通商品所必需的货币量的规律。

      货币数量论:研究了货币流通量与价格的关系,从而错误地认为一国所有的货币都处在流通中,商品的价格完全由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多少决定。他说,把大部分的各种商品放在一条线的一边,把乘以流通速度的货币数额放在线的另一边,这在任何时候都是调节物价的因素。李嘉图赞成使用纸币,提出了以金本位为基础的可兑换纸币制度。

      (三)分配理论

      李嘉图经济理论体系中,分配理论是中心。特点:以他的劳动价值论作为理论基础;侧重量的比例分析,在量的比例上揭示三大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

      他分析了工资、利润、地租分配及相互间的对立,反映了三大阶级之间的矛盾与对抗关系。尤其是他的地租学说,水平很高,马克思基本接受了他的全部地租思想。

      李嘉图的工资理论,包括决定工资数量的基础、工资变动的规律和相对工资等。

      李嘉图认为工资是劳动的价值。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劳动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劳动的自然价格取决于劳动者维持自身及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格,让劳动者大体上能够生活下去,并不增不减地延续其后裔所必需的价格。劳动的市场价格是根据供求比例的自然作用实际支付的价格。

      利润理论,利润是资本所有者的收入,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是商品的价值超过工资的余额。

      李嘉图还研究了利润量的变化规律。他断定利润的变化取决于工资的变化,后者是原因,前者是结果,变化的方向相反。根据李嘉图的观点,劳动生产率是利润变动的最终原因。

      地租理论,李嘉图强调地租不是决定价值的原因,而是农产品价格提高的结果。

      只讲级差地租,否认绝对地租的存在。对级差地租的考察涉及到两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由于土地肥力和位置不同,在同量土地上投入同量资本,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第二种形态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追加投资,劳动生产率递减,原先投资和追加投资所形成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也会形成级差地租。

      以对级差地租理论的卓越分析而闻名于世。

      (四)资本积累、再生产与赋税原理

      资本理论,李嘉图把注意力主要集中于资本数量方面,忽略了对资本本质的进一步探讨。

      资本积累与危机,李嘉图没有重大进展,只是重复他的前人的错误。以斯密教条为基础,所以不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李嘉图相信资本主义具有自行调节的功能,主张实行各行业自由竞争、国家不予干预的自由放任的政策。同时,李嘉图也强调国家在保障私有财产、刷新政治和振兴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否认普遍生产过剩危机的可能性,依据的是产品与产品交换,一种产品的出售同时也是对另一种产品的购买,需求只有生产本身来决定,或需求与供给是同一的。

      赋税是一个国家的土地和劳动的产品中由政府支配的部分,它最后总是由该国的资本中或是由该国的收入中支付的。税收额应尽量压缩,以减轻人民的负担。税收的数量应限制在一国新增加的资本和收入中,以免侵蚀原有的资本,使生产萎缩,国家和人民陷入贫困的境地。主张增加对地主的课税,减轻由资本负担的课税,以维护资本的利益和发展生产的要求。

      (五)自由贸易理论

      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斯密国际分工和国际间自由贸易的思想。他同斯密一样,反对国家干预对外贸易,主张建立国际间自由贸易、合理分工的世界经济秩序。

      比较成本学说的基本观点是:每个国家都要对自己的优势或劣势进行比较分析,做到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以便在现有的自然、技术和经济条件下更合理地分配劳动和利用资源,形成合理的、最有利于本国的生产要素配置和生产力布局,以最小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李嘉图发展了斯密优势原理的思想,特别展开分析了相对优势原理。

      简要评述

      李嘉图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为出发点,建立起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

      他继承了斯密理论中的科学因素,坚持商品价值由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原理,并批评了斯密价值论中的错误。他提出决定价值的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不仅有活劳动,还有投在生产资料中的劳动。他认为全部价值由劳动产生,并在3个阶级间分配:工资由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利润是工资以上的余额,地租是工资和利润以上的余额。由此说明了工资和利润、利润和地租的对立,从而实际上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对立。他还论述了货币流通量的规律、对外贸易中的比较成本学说等。

      但他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永恒的,只注意经济范畴的数量关系,在方法论上又有形而上学的缺陷,因而不能在价值规律基础上说明资本和劳动的交换、等量资本获等量利润等,这两大难题最终导致李嘉图理论体系的解体。他的理论达到资产阶级界限内的高峰,对后来的经济思想有重大影响。

      本章思考题

      1.简述古典经济理论。

      2.威廉·配第在经济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3.怎样理解“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

      4.简述从配第到斯密100年间出现的主要经济学家及其思想。

      5.试述斯密价值规定的二重性及其演化。

      6.斯密是怎样论证自然价格及其与市场价格的关系的?

      7.如何理解斯密关于“地租是一种垄断价格”的说法?

      8.怎样看待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

      9.比较李嘉图和斯密的价值理论。

      10.评述李嘉图体系的两大矛盾。

      11.评述李嘉图的地租理论。

      12.评述比较成本学说。

      知识点4 法国古典经济思想

      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惟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加以考察。在经济政策上,重农主义学说大力提倡经济自由,为资本主义大农业的发展开辟道路。

      一、法国古典政治经济理论

      (一)法国古典经济理论概述

      在法国大革命前的几十年,社会政治经济矛盾处于不断激化的过程。法国农业处于长期萧条和衰败,激起农民的强烈反抗与斗争。法国的工商业虽仍在发展,但农业的衰败使国内市场愈益狭小,再加上法国国内缺乏统一币制,封建捐税日益沉重,使工商业资产阶级与封建主义的矛盾也趋于尖锐。对此,重农学派企图从农业寻找出路,解决法国经济的困难,实际上适应了法国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要求。

      法国古典政治经济理论的特征: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都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定发展为历史前提,并且都把重商主义作为批评的对象。不过,英法两国社会经济不同的具体发展道路和特征又使两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从一开始就具有各自的特点。

      英国由重商主义过渡到古典经济理论是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自发实现的过程,但法国表现为一个突变的过程。

      英国古典经济理论产生时,把理论研究的重点置于整个国民经济,偏重于工业。而法国则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首位。

      英国古典经济理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发展英国经济,增加财富,核心是增长和发展问题。而法国则是为了挽救国民经济,特别是为了挽救在推行柯尔培尔主义的过程中濒临崩溃的农业经济寻找出路。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在配第那里表现为从重商主义体系中的逐渐脱离;而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在布阿吉尔贝尔那里,却表现为与重商主义的尖锐对立。

      重农学派,产生于18世纪50~70年代,稍早于亚当·斯密,创始人是魁奈,其先驱则有皮埃尔·布阿吉尔贝尔(1646~l714);他们系统地阐述了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特别是关于发展资本主义农业经济的观点。

      重农学派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理解,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真正鼻祖。其功绩主要表现在两个要点上:第一,他们分析了资本在劳动过程中借以存在并分解成的各个物质组成部分(工具、原料等);第二,他们研究了资本在流通中所采取的形式(年预付、原预付),并且一般地确立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再生产过程之间的联系,从而把对剩余价值起源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直接生产领域,为分析资本主义奠定了基础。

      重农学派的特点:强调“自然秩序”观念的重要地位以及封建主义外貌和资本主义实质的矛盾。

      (二)布阿吉尔贝尔的经济理论

      布阿吉尔贝尔承认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必要性,然而他又认为货币破坏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进行。布阿吉尔贝尔是自由竞争的早期的热烈拥护者、劳动价值论的最初奠基人之一。

      主要著作:《法国详情》(1695)、《谷物论》(1697)、《论财富、货币和赋税的性质》(1705)《货币缺乏的原因》、《论财富、货币和赋税的性质》等。

      布阿吉尔贝尔之所以被称为法国重农学派的先驱,是因为他的经济著作都是针对当时法国存在的问题而写成的。例如,他在《法国详情》一书中,着重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法国国民财富减少的情况;国民财富锐减的原因;复兴国民财富的方案。同时,他在说明法国当时的经济问题时,也论述了经济学的某些重要问题,对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财富与货币理论

      货币并不是财富的惟一形式。构成真正财富的,“包括人们全部的享受,不仅是生活必需品,也包括非必需品以及能够满足人们身体官能的快乐的一切物品。”认为社会财富是农业中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及其他必需品,财富来源于农业生产。

      轻视货币,贬低金银,甚至对货币持否定态度

      “自然秩序”与价值理论

      社会经济中有二百种以上的行业,它们形成“一条财富的链条”,各行业之间形成的经济关系构成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就是社会经济的“自然秩序”。

      法国有二百多种职业,它们的诞生就来源于土地的生产物,如果土地变成了不毛之地、这二百多种职业会有一百七十种以上被消灭,各行业人民的生活也会发生困难。任何国家,必须是农业产品增加了,才能养活律师、医生、演员和各行各业的工作者。

      布阿吉尔贝尔认为,要维持社会的普遍富裕、社会生产各部门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均衡地发展。这一思想为当代西方许多经济学家所继承,并发展为“平衡增长论”。他认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破坏了客观的自然规律,其结果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损害。

      在价值理论上,市阿吉尔贝尔更重视商品使用价值。商品生产上“必须的费用”或交换价值是什么?布阿吉尔贝尔从经常变动的市场价格背后找出其“真正价值”,即把一个商品的交换价值看成是另一个耗费同样劳动时间的商品。

      他贬低金银,而重视农业劳动,实际上是把交换价值的存在形式归结为土地生产物,尤其是小麦:“一切交易则以土地生产物、尤其是小麦作为准则。”

      自由贸易思想,是建立在对农产品价格的分析基础之上的。

      根据对农产品价格及其变化的分析,布阿吉尔贝尔主张实行农产品自由贸易政策,即撤销谷物输出的禁令,允许谷物自由输出和输入。

      二、魁奈的经济学说

      (一)生平和著作

      弗朗斯瓦·魁奈(1694~1774) 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之一,法国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

      在18世纪的50~70年代,在魁奈的周围逐渐出现了一批门徒和追随者,形成了一个有较完整理论体系和共同信念的派别,而且是一个有明确的纲领和组织的政治和学术团体。形成了当时称为“经济学家”的、有学术观点、有政策纲领、有组织、有自己的定期刊物──《农业、商业、财政杂志》和《公民日志》的一个派系。

      主要著作:《租地农场主论》、《谷物论》、《赋税论》和1758年的《经济表》。

      《经济表》是魁奈的代表作。从《租地农场主论》中,他用很多具体数字说明全国土地耕种状况、农村马耕、牛耕状况及其优缺点。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大经营,认为农村衰落是谷价低、课税多、人口外流造成的,主张维持谷价在一定水平之上,并发展资本主义农业。在《谷物论》中,他提出了“纯产品”概念及其他大部分经济观点;在《赋税论》中提出土地单一税,并较集中地论述了“纯产品”学说。

      研究方法:抽象法。

      魁奈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都存在一种不以人们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的自然秩序,这种自然秩序无论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都处于统治地位。魁奈正是依据抽象分析法,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再生产进行了相当深入的分析,把经济学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财富与货币理论

      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使用价值,看作是“真正的财富”、“真实的财富”,不过,他还特别指出,只对人们有用而没有出卖的东西,或只具有使用价值而没有出卖价值的东西,还不能称为财富。在自然秩序,即充分的自由竞争条件下,交换是按等价进行的,等价的基础就是生产费用,这就把研究的中心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

      产品的价值决定于生产它所消耗的物质材料,其中既包括所消耗的原材料,也包括劳动者所消耗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实际是指生产费用相同的商品。

      魁奈认为货币的职能不过就是充作流通的手段,因而他对货币的内在价值持一种否定的态度。魁奈的货币观点是一种名目论的观点。

      (三)“纯产品”学说

      魁奈经济学说的核心和基石。他的社会阶级结构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都是以纯产品学说为基础的。

      “纯产品”:魁奈认为农业中每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扣除了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农业生产者的生活资料后所剩余的农产品就是“纯产品”。这个“纯产品”实际就是农业总产品超过生产费用的余额,也就是劳动者生产的剩余产品。

      魁奈认为只有农业生产才创造“纯产品”,“土地是财富的惟一源泉,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其他部门,包括工业生产在内,都不生产“纯产品”。因此,魁奈对“纯产品”即剩余产品或剩余价值生产的解释也就是二重的:一方面把“纯产品”的生产归结于农业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另一方面又把它看作是“自然的恩赐”。

      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只有生产纯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因此只有农业劳动才是生产劳动。这样农业也就成了惟一的生产劳动部门,“纯产品”也就只表现为剩余农产品。

      (四)社会阶级的划分

      依据纯产品学说,魁奈论证了重农主义的基本原理,即惟有农业是生产部门,而工商业是不生产的部门。

      魁奈根据人们对纯产品的关系和所在生产部门,把国民划分为三个阶级,即生产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和不生产阶级。

      (五)资本理论

      只有投在农业上的资本才是生产资本:在魁奈看来,资本是物质,就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他没有提出资本的范畴,而使用的是“预付”这个概念。他认为农业上的预付是生产性支出,工业上的预付是不生产性支出,所以只有农业资本才是生产资本,工业资本不是生产资本,至于商业资本则更不是生产资本,而是进行贱买贵卖、搞欺骗的资本。

      农业预付,即生产预付又划分为两部分,即“年预付”和“原预付”。“年预付”是每年预付的资本,如种子、肥料和工人的工资。“原预付”是购置农业设备的基金,即几年预付一次的部分,如耕畜、农具、库房等。

      (六)《经济表》

      魁奈在经济学说史上的一个杰出贡献,是他在《经济表》中第一次试图说明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并对此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他的《经济表》,也就是他关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学说。《经济表》的基本任务是说明一国每年的总产品怎样在社会各阶级之间进行流通、分配和消费,说明社会简单再生产怎样实现,说明产品的流通、分配和消费又怎样影响一国财富尤其是纯产品的再生产,从而为他发展资本主义租佃农业的经济纲领提供理论基础。

      《经济表》的创见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运用抽象法,抽象掉了考察和探索中不必要的因素,而对本质的问题进行科学和集中的分析研究,从而使阐述的主要问题得出明晰清楚的结论;

      (2)《经济表》的出发点是每年从土地上生产出来的总产品,是以一年收获的终结为循环的开始,可以看出,魁奈实际上已正确地分析了简单再生产的基础;

      (3)魁奈把资本的整个生产过程,看作是再生产过程,把流通过程表现为仅仅是这个再生产过程的形式;货币流通表现为仅仅是资本流通的要素,是为再生产过程服务的,受生产制约的;(4)把各阶级的收入来源,资本和所得的交换,再生产的消费和个人消费,以及把农业与工业,即生产的两大部门之间的流通,看成是再生产过程的要素。

      总之,“魁奈的《经济表》用几根粗线条表明,国民生产的具有一定价值的年产品怎样通过流通进行分配,”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再生产。这—再生产和流通的理论,对科学地分析社会资本的再生产问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英国人夏尔·季德和夏尔·利斯特对经济表也作了如下的评论:“重农学派的分配方案中最值得注意的东西,不是他们所作的论证,而是他们强调财富的流通事实上总是遵循着某些规律,以及各阶级的收入怎样取决于这种流转的过程。”

      理论不足,从逻辑上看存在着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

      例如,在对生产资本的分析上,他仅认为农业生产中有原预付100亿,每年折旧10%,为10亿里弗尔,而在工业生产中,则根本没有原预付,即没有固定资本。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其次,他认为一年再生产的产品价值为50亿里弗尔,实际依他自己来看,也应等于70亿,即生产阶级方面50亿,不生产阶级方面20亿;再次,不生产阶级的产品经过流通,全部售出,其中一半用来换回已消耗掉的原料,另一半用来换回农业生活资料,因此一点也没有给本阶级留下用作消费品的工业品,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最后,农业部门没有工业消费品的消耗,而只有农业消费品的消耗,这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七)经济政策主张

      1、增加农业资本,发展大农业。

      2、改革税制,实行单一的地租税。

      3、实行自由贸易,反对国家干预。

      魁奈经济政策主张的总精神,是削弱、限制或消除重商主义措施的有害后果,鼓励和大力支持新兴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其总的原则是减少封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提倡生产(主要是耕作)和贸易领域的自由放任或自由竞争。

      三、杜尔哥的经济学说

      (一)杜尔哥的生平和著作

      重农学派的另一主要代表人物。在他担任财政大臣期间,试图推行重农主义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谷物自由贸易,取消行会,实施赋税代替徭役,贵族也不能免税,尝试推行单一税制。但这些侵犯特权阶级权益的措施引起了宫廷和贵族的强烈反对,被免职后法令也随之被取消。

      杜尔哥最重要的著作是1766年写的《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这是他为当时在法国留学的两个中国学生写的一个提纲,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回国后按他提出的要求,写回报告,后来公开发表。

      杜尔哥在经济理论上集中地研究了财富问题,着重考察了财富的形成和收入的分配。他对社会阶级的划分,对“纯产品”的深入分析,以及对各阶级的收入的论述,都是为了促进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加新兴资产阶级和整个社会的财富。

      (二)杜尔哥对重农主义的发展

      他的经济理论更少带有封建主义的外观,把重农学派的理论发展到最高峰。杜尔哥对重农主义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三)重农主义实践

      杜尔哥的社会改革活动,在他担任财政大臣期间,还着手实行了重农学派的经济纲领:⑴主张发展农业;⑵提倡实行土地单一税(即对“纯产品”征税);⑶主张采取自由贸易政策。

      四、西斯蒙第的经济思想

      西斯蒙第是第一个和经济自由主义传统决裂的经济学家;并且是提出社会两极分化和无产阶级形成的第一个人。西斯蒙第把宗法式的农民经济和城市手工业理想化,并把它和资本主义经济对立起来。财产制度,既反对财产集中,也反对财产的平均分配;社会组织结构,主张按宗法式农业和行会手工业的原则重新组织社会。

      (一)西斯蒙第在经济思想史上的特殊地位

      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使生产得到了迅猛的增进,同时也使社会关系发生了激烈的动荡。其一,资本主义发展就是大生产对小生产的胜利,产业革命在使工人的状况日趋恶化的同时,使更多的小生产者陷于破产;其二,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分工协作在全社会(全国的和国际的)范围的推进。

      当时的法国(以及瑞士)农民阶级远超过人口的半数,是一个小生产(小农经济和手工业生产)占优势的国家。面对小生产阶级的灾难,这就产生了以西斯蒙弟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认识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反动的、空想的社会改良方案。

      1803年《论商业财富》出版,该书以亚当•斯密的学生和思想传播者出现,阐述了斯密的经济理论,主张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在出版《政治经济学新原理》时,他已转变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反对者。

      西斯蒙第在经济思想史上的特殊地位:西斯蒙第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也是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列宁曾把他的学说称为经济浪漫主义。

      西斯蒙第的学说代表了处在产业革命和经济危机下,受到灭亡威胁的小生产者的思想感情和经济要求。他从小生产者的破产和工人的贫困中发现了资本主义矛盾和危机的必然性。

      (二)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西斯蒙第把自己的学说称为“政治经济学新原理”。西斯蒙第把物质福利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同时把国家作为研究政治经济及进行经济实践活动的主体。

      “国家的繁荣的标志在于财富和人口的比例”。他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确定为,围绕财富与人口的关系而形成的一系列比例关系。

      西斯蒙第与经济自由主义传统决裂:自由竞争导致私人利益增加而使公共利益遭受损失,使资本家加强对工人的掠夺。他要求依靠国家政策来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代替经济自由主义。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崇尚经验,否定抽象法。同时,平衡分析或者说比例分析的方法使用得较多,是值得重视的。

      把消费提到首要地位,反对李嘉图为生产而生产的思想,指责李嘉图的见解是为了手段而牺牲目的。

      (三)价值学说、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

      财富的形成与性质

      就单个人讲,人进行劳动的技能和本领,是他的财富的源泉;就整个社会讲,财富首先是一种社会财富,社会决定的过程同时就是交换的过程。财富由三要素构成:劳动创造的、可以积累的、以满足消费为目的的。

      西斯蒙第认为,人满足自己需要和欲望的技能、本领是财富的源泉,财富是为满足人们的需要和欲望的,因为消费劳动所创造的东西需较长时间,所以,财富是积累起来不予消费的劳动果实。在离群独居的条件下,劳动直接满足消费,消费直接决定生产,产品的价值,只用它对人的效用来衡量。在交换经济中,个人需要须经过交换满足,消费决定生产表现为需求决定供给,效用概念也被交换价值概念所代替。

      财富是劳动创造的,物品的交换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并且指出不是一切劳动耗费都能创造交换价值,只有为社会所承认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必要劳动才能创造交换价值。

      2.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分

      西斯蒙第是斯密关于生产劳动见解的拥护者,认为财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才能成为财富,即财富必须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劳动创造的;财富必须对人有利,能直接或间接为人所使用;财富必须是能积累,能保存以备日后消费的东西。

      同资本交换的劳动是生产性劳动,而同收入相交换的劳动是非生产性的劳动。

      (四)经济比例和经济危机理论

      西斯蒙第在政治经济学上的最主要贡献,在于他批判了李嘉图学派和萨伊否定经济危机的理论。他研究了资本和收入、生产和消费等概念,实际上研究了一国国民收入或年产品的生产、流通与分配,因而也是资产阶级宏观经济理论的先驱者之一。

      消费与生产的比例,这是最基本的比例关系。消费代表对商品需求一方,生产则代表供给一方,供求双方的连接是通过市场实现的。

      国民收入与年生产的比例,生产需要资本,消费则需要收入作为支付手段,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可以通过资本与收入的关系来表现。

      收入与人口的比例,“自然建立的平衡”。他反对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认为不能一般地将生活资料的数量当作对人口的限制。“人口只能由收入来调节”。

      经济比例归根结底是供给和需求、生产和消费的比例关系。

      经济比例被破坏的表现,市场饱和、产品过剩和贫困。

      西斯蒙第的主要功绩:在收入决定生产理论基础上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产生经济危机,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由收入不足导致的消费不足,从而使产品不能得到实现,发生经济危机。

      今年的产品是以去年的收入支付的,在生产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今年的产品总是超过去年的收入。资本主义的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小生产者破产,丧失了收入,从而降低了消费。生产无限的扩大,但由于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使劳动生产者收入不足,从而使国内市场日益缩小,产品实现受到阻碍,最终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爆发。

      (五)社会发展理论

      判断一个社会是否进步、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标准是:人们是否“享有稳定的生活”,是否得到“人生乐趣”。他对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持否定态度;对于机器的使用,持较慎重的态度;对资本主义分配制度更是深恶痛绝。

      西斯蒙第把宗法式的农民经济和城市手工业理想化,并把它和资本主义经济对立起来。但他并不想完全回到中世纪状态中去。

      作为当时法国小生产者的代表,西斯蒙第浪漫主义经济思想体系幻想采用宗法和行会原则组织社会,以节制资本社会,消除社会矛盾,他赞颂宗法式农民,美化手工业者社会。他试图通过国家干预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本章思考题

      1.为什么说布阿吉尔贝尔是重农学派的先驱?

      2.简要评述重农学派学说的历史功绩。

      3.简要评述重农学派的纯产品学说。

      4.简要评述魁奈的《经济表》。

      5.杜尔阁对重农学派经济理论有哪些发展?

      6.西斯蒙第在经济思想史上具有什么样的地位?

      7.西斯蒙第提出的“新原理”与英国古典经济学有何不同?

      8.西斯蒙弟是如何分析商业体系中经济比例的?

      知识点5 19世纪上半期英、法的经济经济

      一、古典经济理论演变

      (一) 历史背景

      从19世纪30年代初开始,英国工业资产阶级通过1832年的议会改革夺取了政权,而法国则通过1830年7月革命夺取了政权。

      这标志着这两个国家的资产阶级与土地贵族阶级的斗争,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以前者的胜利而告终。

      资本主义由此进入了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与此相适应,在经济理论上也产生了总结以往所进行的理论斗争,综合各派观点,是经济理论稳定发展的倾向。

      (二) 价值的庸俗化

      抛弃掉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包含的科学因素,而只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外部的、表面的现象的经济学体系。用效用价值论、生产费用论、供求论来代替劳动价值论。

      (三) 代表人物

      从18世纪末到1830年这一段期间,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J•B•萨伊,英国的T•R•马尔萨斯、J•穆勒和J•R•麦克库洛赫等。

      他们分别以“注释”或“通俗化”A•斯密、D•李嘉图著作的形式,把古典政治经济学经济理论庸俗化。

      1830年之后,法国和英国资产阶级夺得了政权。

      在这个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N•W•西尼尔(1790~1864)、J•S•穆勒,美国的亨利•查尔斯·凯里、法国的F•巴师夏等。他们直接采用“修正”或“补充”古典政治经济学某一理论观点的形式而使其进一步庸俗化。

      二、马尔萨斯的经济学说

      (一)马尔萨斯的生平与著作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 1766~1834)出生于英格兰的一个土地贵族家庭。英国人口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他的学术思想悲观但影响深远。

      著作:1798年,马尔萨斯匿名发表了《论影响社会改良前途的人口原理,以及对葛德文先生、孔多塞先生和其他作家推测的评论》即《人口原理》,阐述自己反对社会改革的理由。

      并于1803年出版了该书的第2版,书名改为《人口原理,或关于其过去及现在对人类幸福影响的见解;以及有关我们将来消除或减轻由此而引起的灾难前景的研究》(一译《人口原理》,又译《人口论》)。

      《济贫法》(1817)、《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实际应用》(1820)、《政治经济学定义》(1827)。

      (二)人口理论

      ⑴两个前提 两个所谓的公理

      ①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

      ②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由此,得出一个最基本的经济比例:食物或生活资料的增长与人口增殖。两个级数: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增加。

      ⑵三个定理

      ①“人口的增长,必然要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制约原理);

      ②“生活资料增加,人口也常随着增加”(增殖原理);

      ③“占优势的人口繁殖率为贫困和罪恶所抑制,因而使现实的人口得以与生活资料保持平衡”(均衡原理)。在西方人口理论中,被归纳为“马尔萨斯的窘境”。

      他被视为对人类社会前景极度悲观的人口学家。

      (3)引伸出以下几点结论

      ①失业和贫困并非社会制度造成,而是人口自然法则作用的结果。任何社会改革和农业条例,都不可能消除人口法则的压力。

      废除财产私有制,实行婚姻自由,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势必刺激人口增加,但生活资料增长总是有限度的,即使建立起平等的社会制度也必然很快陷于瓦解。

      ②马尔萨斯极力反对当时英国实行的济贫法,反对社会改革他认为济贫法使无力维持家庭的人,也要结婚,生育子女,结果是使得贫民制造贫民。

      ③财产私有制是人口自然法则作用的结果。

      因为财产私有制使人们不致因纵欲而生殖过多的子女。它是发展人类的能力和智慧,培养和提高人类德性的最良好制度。.

      ④工人的工资水平和工人的生活随工人人口的增减而进退。

      马尔萨斯根据他所阐述的人口原理,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贫困和罪恶并不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造成的,而是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虽然不科学,但从他的《人口原理》出版后,人口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可说是马尔萨斯对人口理论的最大的贡献。

      (三)价值、利润、地租理论

      马尔萨斯最早了发现李嘉图理论体系中的矛盾,他用李嘉图理论体系中的矛盾批判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同时提出他自己关于价值的观点。

      马尔萨斯接受了斯密以购买劳动决定价值和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又吸收了萨伊的三种生产要素论。

      马尔萨斯在他的价值论基础上解释利润和地租。

      他认为,利润是国民收入中归于资本家的部分,是商品价值扣除各种垫支后的余额。

      商品的购得劳动量包括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加预付资本的利润。这里,把利润直接包括在价值规定中,从而把利润看成是交换得来的让渡利润。

      马尔萨斯把地租看作是产品总价格中扣除工资和利润之后的剩余部分。地租是自然对人类的赐予。马尔萨斯认为,地租并非由于土地垄断,而是农产品价格经常超过其生产成本的结果。其原因是由于土地生产的必需品多于农业生产者的需求量;土地生产的生活必需品自身能造成需求;肥沃土地较少。

      (四)有效需求不足危机论

      马尔萨斯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危机理论。

      马尔萨斯以前的经济学家们认为,商品总是与商品交换的,其中的一半商品将为另一半商品提供市场。生产就是需求的惟一来源,一种商品供给过多,不过说明另一些商品供应不足,只要调整另一些商品的供应,就不会出现一般商品过剩。

      马尔萨斯认为商品并不都是和商品交换,很多商品还和生产性劳动或私人服务交换。在这些交换中不一定总能保持平衡。

      生产与消费或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主要是产品顺利实现的问题,或者说是利润实现的问题。利润是在交换中生产的,是商品售价和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资本主义生产为了顺利进行,必须维持足够的“有效需求”,也即必须使消费者有足够的购买力。如果资本积累过快,商品生产超过它们所必需的购买力的增加,就会导致“有效需求”相对缺乏,从而产生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三、萨伊的经济学说

      让·巴蒂斯特·萨伊备受争议。马克思认为他是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西方经济学界认为他是经济学王子,也有人认为他在斯密经济学说的普及和通俗化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还有人认为他是第一个将经济学改造成一个完整的容易认识和观察的体系。

      (一)时代背景;生平、著作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法国社会阶级斗争趋于尖锐、激烈。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著作:

      《政治经济学概论》(1803)、《实用政治经济学全教程》(1829)、《政治经济学杂录和通讯》(1833)。

      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是萨伊的代表作。

      该书将斯密的理论条理化和系统化。包括绪论、财富的生产、财富的分配和财富的消费,共3篇42章。适应当时资产阶级的需要,将斯密理论中非科学的部分分离出来加以发挥,创立了法国庸俗政治经济学。

      研究方法,运用归纳方法。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三分法”

      政治学与政治经济学,前者研究社会秩序所根据的原则,研究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后者只研究财富的生产、分配与消费。政治经济学与部门经济知识,后者属于财富生产中的技巧,而政治经济学只研究一般经济问题。

      研究对象:财富是怎样生产、分配、消费的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划分为生产、分配、消费三个部分,这就成为政治经济学的“三分法”,并被后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接受。

      后由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要义》中用“四分法”来表现。

      (三)效用价值论

      萨伊的价值论有三个基本观点:效用决定价值,供求决定价值,生产费用决定价值,其中主要的观点是效用价值论。

      他把物品满足人类需要的“内在力量”叫做“效用”,物品的效用是物品价值的基础。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而效用又不过是服务,因此,生产不外是提供服务。

      生产是由生产三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共同协力进行的,价值不全由劳动决定。生产三要素分别提供“生产服务”,从而创造了效用,创造了价值。这就是以生产三要素论为基础的庸俗效用价值论。

      对这三种生产要素的使用,要支付代价,也就是对它们各自提供的生产性服务要给予报酬,劳动得工资、资本得利润、土地得地租。它们组成商品的生产费用,然后,用生产费用来决定价值。

      他还把生产费用和供求论结合起来,借助于供求关系,以随供给和需求的变动而变动的价格作为测量物品价值的尺度。他认为价格是测量物品的价值的尺度,而物品的价值又是测量物品的效用的尺度。价值量的大小,他认为应该由价格来衡量。而价格的高低,则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

      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

      生产性劳动,有形产品——在创造后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不坏的产品——生产领域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因为他们协同创造了效用。

      科学家理论的劳动、冒险家应用的劳动及工人执行的劳动等;无形产品——“没有永久性,一生产出来便归于毁灭”的产品——生产领域里的劳动也是生产劳动,这同样是因为它们创造了效用。医生、演员、妓女的劳动,个人的活动如赌博、跳舞、赛跑等都是生产劳动。

      非生产劳动“对任何产业部门的产品都无贡献”的劳动,因此“不是愚蠢行为就是浪费行为”。

      (四)分配理论

      “三位一体公式”

      萨伊的分配理论以他的价值论和生产三要素论为基础。萨伊认为商品的价值由效用决定,而效用由生产要素的协同活动和协力作用生产出来。无论何时何地生产都不能缺少劳动、资本、自然力这三个要素。

      生产三要素创造了价值,从而创造了收入,那么,每一种生产要素所有者就要取得相应的收入,从而有了"三位一体"公式:土地-—地租;资本——利息;劳动——工资。

      2、高级工资论

      利润分为两个部分:资本的利润和使用资本的劳动的利润。前者是对于资本的效用或使用所付的租金,也即利息;后者是对企业家管理劳动所付的报酬,即企业家的收入或工资。

      ◆企业主的收入则是他从事冒险、监督和管理企业的“智能和才能”的报酬,归结为企业主高度熟练劳动的报酬即高级工资。

      企业家(作为企业管理者的老板、经理或冒险家,资本收入另论)的利润。管理企业的劳动,也就是前述连接科学家与工人的应用的劳动。

      应用供求规律,其报酬应该是最高的:

      ①任何企业都与别的企业处于联系之中,企业家尤需借取资金;②需要特殊的品质与技能,即判断力、坚毅、常识和专业知识,必需掌握监督与管理的技术。加之,经营企业的风险。

      ◆科学家的利润。科学家带给人类的利益最大,但得到的是极小部分,原因在于科学劳动的产品不易损耗,易于流传,因而供给总是大于需求。主张政府通过特殊报酬和荣誉奖赏来纠正这种不公平待遇。

      把地租看做是对土地的生产性服务的报酬,认为地租是地主实行节约和发挥智慧的结果。

      (五)市场均衡理论——萨伊定律

      市场均衡理论是对斯密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动调节”观点的继承和发展,落脚于经济政策主张,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萨伊定律——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

      萨伊在讨论了发展生产的源泉即生产三要素的作用后,专门论述了商品的购买力的源泉和开拓商品销路的问题,并依次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主张和一整套的销售理论。

      具体包括三个原理和四个结论。

      三个原理:一是他认为产品是以产品来购买的,货币只不过是交换的媒介。因为每个人所需要的只能是货物而不是货币,出卖产品的人所需要的是他人的产品,因而每一个商品所有者出卖产品以后,必然购买其他产品。货币只不过是交换的媒介而已,产品实际上是用产品来购买。卖必引起买,卖与买是平衡的,供求是一致的,普遍生产过剩是不可能的。他认为,一旦出现商品销路不畅,不是因为缺少货币,而是因为缺少其他产品。二是他认为生产会自动给产品创造需求。因为生产者在生产出产品以后,都会急于出卖,以免产品在手中丧失价值,而他出卖得到货币以后,也总是急于购买到其他商品,以免货币价值在他手中损失。所以,他得出结论:生产越发达产品就越畅销。三是他认为只要对生产不加干涉,就不会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他认为由于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生产总是按照社会需要的比例进行的,各种生产的供给和需求总会趋于平衡。因此,他断定,如果出现生产过剩的危机,那也是由于政府横加干涉的结果。

      演绎出了四个结论:一是在经济自由的条件下,生产越发展,需求越增加,产品越畅销,利润越增加。这个结论既否认了资本主义的产销矛盾,也否认了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认为资本主义会无限和谐地发展下去。二是他认为个人的成功与全体的共同繁荣密切相关,一个企业的成功,就可以帮助其他企业也走向成功。一个国家的各行各业之间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个结论力图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的全体居民之间的利益是和谐一致的,鼓励大家努力使经济达到最大限度的增长。三是他认为自由的对外贸易不会对本国的产业和生产造成损害。四是他认为政府应该剌激生产而不应该鼓励消费。这个结论主要是用来反对奢侈消费和反对过度的国家开支提出来的。

      (六)消费理论

      消费作为一次经济活动的结束和新的经济活动的开端,萨伊以此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终结。

      任何消费都是效用和价值的消灭,生产性消费也是这样。

      生产性消费的特点:(1)使原价值以新的形式出现,并可能表现为增加的价值量;(2)这种消费不满足人的需要。

      非生产性消费,它“是目的仅在于满足欲望或享乐的那种消费”,它的结果是真正的价值消灭。

      “前者是社会所作的消费或为着社会利益所作的消费,后者是个人或家庭所作的消费”。各自不同的规律,但价值的消灭和财富的损失这一点是一致的。

      著名格言“最好的财政计划是尽量少花费,最好的租税是最轻的租税”。

      其赋税原则,税率适度、不使正当的支出窘迫;负担公平;最小程度影响再生产;有利于国民道德。

      他的适度税率思想为后人所继承,并被供给学派以“拉弗曲线”形式表现。

      四、李嘉图学派的解体

      (一)19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学界的大论战

      19世纪2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但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也日益暴露,1825年爆发了第一次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不过,当时社会主要矛盾仍是工业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

      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出版后,获得广泛的支持,并以李嘉图为核心形成了李嘉图学派。

      站在李嘉图对立面的马尔萨斯1819年发表《政治经济学原理》,挑起了一场理论上的论战,在马尔萨斯一方也聚集了一批反李嘉图学说的经济学家。

      以马尔萨斯、贝利、托伦斯为代表的李嘉图学说的反对者,利用李嘉图理论中的矛盾,企图证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是错误的。而李嘉图学派的代表詹姆斯·穆勒和麦克库洛赫力图对李嘉图学说进行宣传和解释。

      但是,他们在对劳动价值论和利润理论的解释过程中,由于同李嘉图一样不能解决两大难题,所以,不仅没能克服李嘉图经济理论体系中的矛盾,反而丢失了李嘉图理论中的科学与合理因素,这被马克思称为对李嘉图经济学说的庸俗化,并表明李嘉图学派的解体。

      (二)詹姆斯·穆勒

      詹姆斯·穆勒J.James Mill(1773~1836)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李嘉图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詹姆斯·穆勒在萨伊政治经济学三分法基础上,提出“四分法”(在生产、分配、消费的基础上又加上交换)。因而,他在经济学说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经济理论:积累劳动也同直接劳动一样能创造价值

      把劳动与资本的交换归结为商品与商品间的交换

      资本家以预付形式即工资支付给工人,工人就完全得到了将来产品中他应得的份额,资本家在事实上也已经购买到工人的这一份额,因此,全部将来产品就归资本家所有。

      至于资本家和工人各自份额的大小,是取决于双方的讨价还价,它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三)麦克库洛赫

      约翰·雷姆赛·麦克库洛赫(1789~1864)是英国经济学家,也是著名统计学家和政治经济学文献收集家。

      主要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1825)、《论赋税和公债制度的原理及实际影响》(1845)、《政治经济学文献》(1845)。

      3、经济理论

      在解决价值规律与劳动和资本交换的矛盾时,麦克库洛赫提出了“实际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概念,他认为,实际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而交换价值是以商品所能交换到的劳动表示的。

      劳动和资本是与其他商品一样的普通商品,它们之间的交换是等价的。

      不过,实际价值和交换价值只有在供求相等时才是一致的,在现实中,二者常不一致,二者的差额就是利润。

      在解决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时,他提出自然力也在劳动和创造价值的观点。他认为,葡萄酒在窖藏期间增加的价值,是通过自然力这个媒介,把一笔等量资本转移到葡萄酒内,即自然本身的作用力在酒桶里生产的。

      本章思考题

      1.评述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2.评述马尔萨斯的危机理论?

      3.评析萨伊的“三分法”。

      4.简述萨伊效用价值论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影响。

      5.评析“三位一体公式”。

      6.如何理解“萨伊定律”?

      7.詹姆斯·穆勒与麦克库洛赫是如何解决李嘉图理论体系的矛盾的?

    老师二维码

    扫码登录

    扫码关注“广西自考服务”微信公众号

    即可查看余下内容

    二维码以过期,请重新刷新

    上一篇:广西自考00079保险学原理知识点押题资料
    下一篇:广西自考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知识点押题资

    广西自考网书籍购买地址

    广西自考交流群

    扫码加入考生交流群

    一起探讨自学考试

    扫码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查看广西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

    进入在线刷题